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男,20岁,咳嗽咳痰3月余,自觉发热未诊治。3 d前症状加重伴胸闷憋气,1 d前昏倒于网吧里,被急诊120送往附近医院。经双肺CT检查考虑肺结核转入我院。双肺CT示左肺毁损肺,右肺上、中、下野可见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即时痰涂片抗酸杆菌4+。实验室检查:K 2.90,Na133,CL 96,CO219.5,BG3.8,Ca 1.13  相似文献   
2.
目前,常用分枝杆菌染色方法有抗酸染色方法和金胺'O'荧光染色法,我们对这两种染色方法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血液病的种类构成情况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治儿童血液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初次前来诊治的102例儿童血液病患者的骨髓血细胞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介于1个月-10岁之间,平均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1.76:1。其中红细胞系统方面疾病占27.5%(28/102),白细胞系统疾病25.5%(26/102),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方面39.2%(40/102)其它方面7.8%(8/102)。有肝大者45例(44.8%),有出血者42例(41.2%),发热者37例(36.3%),贫血者37例(26.5%)。结论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男性高于女性;以血小板方面最多,红细胞系统与白细胞系统方面,次之。最主要的临床体征是肝大、出血、发热、贫血以及脾大、淋巴结大。  相似文献   
4.
<正>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员南北流动、以及不少劳务输出于非洲等地感染了疟疾后的患者、携带者带虫回国等因素,我国各地散发病例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对于疟疾的诊断,主要有临床诊断、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等方法。其中,用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是目前诊断疟疾和鉴别疟原虫种类的最常用、最简便、最可靠的方法,也是疟疾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几个问题与广大检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0株经全面生化反应鉴定符合率>99.9%的大肠埃希菌(Escherchia coli,E.coli),用4种E.coli诊断血清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共6种诊断血清进行了凝集试验,以了解普通E.coli菌株与各诊断血清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凝集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一般状况调查问卷、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问卷(SF-36)等对69名健康人和73Z慢性肝炎患者配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配偶组Fs-14得分在因子1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SF-36得分在一般健康状况和精力上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其疲劳感受医疗费用、既往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结论慢性肝炎患者配偶疲乏感发生率高,应关注这一群体,有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8.
目前,临床检验中大便隐血常用的方法为干化学试纸条法.该法具有简便、快速及易操作等优点,但笔者在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该实验的质量控制.现对质控物的制备及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眼部的黏液表皮样癌颇为罕见,至今国内外报道较少,现将我们遇到并诊断的3例眼睑黏液表皮样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快速生长的其他微生物以及酸碱前处理方法对诺卡菌分离培养的影响情况.方法 将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与大致等量的星形诺卡菌经研磨、振荡混匀后分别制成混合菌液;先直接接种血平板,然后分别经3%的HC1、4%的NaOH以及用N-乙酰-L-半胱氨酸-NaOH消化液(NALC-NaOH)前处理后再接种培养,观察记录结果.结果 混合菌液在血平板上培养24 h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大量生长,菌落可达0.5 mm;但培养48 h后,才可见到少量几个针尖样的诺卡菌菌落.混合菌液经3%的HCl或4%的NaOH前处理后,培养7d仍无菌生长;经NALC-NaOH法前处理再培养后,仅有诺卡菌生长.结论 标本中混有其他快速生长的微生物时,诺卡菌的培养会受到抑制、掩盖,不易检出.3%的HC1、4%的NaOH均可杀灭诺卡菌;而用NALC-NaOH消化液前处理杂菌污染的标本时,则有助于诺卡菌的选择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