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火山石加工行业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火山石加工与尘肺病发病关系,为制定火山石加工行业尘肺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腾冲县所有工商注册登记石材加工户开展火山石加工作业场所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接尘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加工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测定,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共调查工商注册石材加工户228户,生产工人958名,粉尘作业场所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14%~7.67%;石材切割岗位4个点空气中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01~3.10 mg/m3,平均浓度0.80 mg/m3。完成职业健康体检209户,857人,体检率89.5%,其中男性占85.65%(734/857),女性占14.35%(123/857);年龄最大74岁,最小16岁,平均37.8岁;从事石材加工最长31年,最短7 d,平均4.46年;检出尘肺壹期2人,患病率0.23%(2/857)。 结论 长期接触火山石粉尘可引发尘肺病,应加强石材加工人员尘肺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腾冲市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腾冲市2005—2020年的虫媒传染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腾冲市 2005—2020年共报告虫媒传染病8种10 820例,年平均发病率102.80/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死亡7例,病死率0.06%(7/10 820)。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为疟疾、恙虫病,占全部病例的99.36%(10 751/10 820)。2005—2020年间各月均有分布,4—6月份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1.39%(4 478/10 820);年均发病率最高为五合乡(360.54/10万),其次为芒棒镇(229.69/10万)、新华乡(172.70/10万),和顺镇最低(21.52/10万);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5.4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0.18%(8 676/10 820);本地感染病例占20.65%(2 234/10 820) ,输入性病例占79.35%(8 586/10 820)。结论 腾冲市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面临本地感染和输入传播的双重风险,应进一步强化病例监测和媒介生物的监测与控制,降低虫媒传染病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腾冲市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个案调查和处置情况,为基孔肯雅病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人民医院报告的1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媒介伊蚊调查;采取环境整治、灭蚊、防蚊隔离治疗,追踪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控制疫情。结果 患者2019年7月31日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疼痛,8月1日出现皮疹,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发病前有缅甸探亲史,确认为缅甸输入性病例,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未发现疑似症状者;滇滩岳家寨、猴桥及滇滩口岸均捕获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4.00、9.80、3.85;灭蚊喷洒90余户,面积2.3万m2,处置后,布雷图指数(BI)控制在5以下。结论 病例为腾冲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调查处置及时有效,未发生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17个月,云南省腾冲市荷花镇人。2019年4月29日在患儿粪便中发现2条白色、似面条样的虫体,可蠕动,长约0.6 cm,至腾冲市人民医院就诊。查体:身高79 cm,体质量9 kg,饮食、睡眠正常,余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31.2%,淋巴细胞57.2%,嗜酸粒细胞4.1%,单核细胞6.8%,嗜碱粒细胞0.7%,红细胞4.6×10^12/L,血红蛋白139 g/L。诊断为带绦虫感染(未分型),给予肠虫清(阿苯达唑,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80614643)口服,100 mg/d×2 d。此后约20 d未发现类似虫体排出。5月23日在患儿纸尿裤上又发现类似虫体,其后间隔2~3 d发现1次,每次1~3条不等,5月30日患儿母亲将虫体标本送至腾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镜检、抗原检测(RDT)和核酸检测(PCR)三种方法对疟原虫的检测效果,为基层选择合适的 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腾冲市 2015-2018 年发热病人的血样进行疟疾检测,以确诊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镜检、RDT 和 PCR 三种疟疾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 结果 610 份血样中,阴性 295 份,阳性 315 份,其中恶性疟 67 份、间日疟 245 份、混合感染 2 份、三日疟 1 份。 与确诊结果比较,镜检、RDT 和 PCR 的灵敏度分别为 95. 87%、94. 60%和 99. 37%,特异度均为 100%;假阴性率分别为 4. 13%、5. 40%和 0. 63%,阴性预 测值分别为 95. 78%、94. 55%和 99. 33%;假阳性率均为 0,阳性预测值均为 100%;三种方法与确诊结果的总符合率分别 为 97. 87%、97. 70%和 99. 67%,Kappa 检验结果显示均与确诊结果高度一致(P 均<0. 001);对单一虫种恶性疟的检测, 镜检、RDT 和 PCR 的符合率分别为 88. 06%、100%和 97. 01%;对其他三种疟原虫检测的符合率,分别为 97. 97%、 93. 9%和 100%。 结论 三种检测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综合考虑当前防治工作实际,抗原检测(RDT) 更适宜在基层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在云南省腾冲市随机选择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选择600名常住社区居民,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开展气候变化健康调查,期间对干预组开展为期一年的气候变化健康干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健康干预对气候变化健康知识、态度、风险感知及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经过为期一年的健康干预,社区居民气候变化态度和适应行为得分分别提高了2.70%(t=3.32,P<0.05)和5.08%(t=5.60,P<0.05),但风险感知得分降低了3.27%(t=-4.70,P<0.05),知识和总得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已婚和离异/丧偶、教育程度低、家庭年收入水平中等(3~8万元)的人群健康干预服务效果更显著。结论 健康干预能够促进云南省腾冲市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健康态度和适应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7.
8.
一起风疹流行的调查报告饶小燕,蓝新,吴金发,李新和,黄成粦,陈克清1993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蕉岭县第二人民小学报告发生疑似麻疹流行,经采取麻疹疫苗应急接种亦不能阻止发病,后经流行病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为风疹流行,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云南省腾冲县一起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预防与控制类似毒蕈中毒事件提供借鉴. 方法 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专业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毒物鉴定工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2年6月30日15时左右,同一家庭的6人,包括祖父(例1,56岁)、祖母(例2,47岁)和4个孙女(例3~6,分别为8、8、7、1.5岁)一起食用了含“麻栗菌”(祖父当日自采)的午餐.次日凌晨4~6时,2个孙女(例3、5)和祖父母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卫生院,给予对症治疗后返家;例4仅出现腹泻,未就医;例6仅进食少量菜汁,未出现明显症状.7月2日例3、5出现嗜睡、昏迷,6人均被送往腾冲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群体性毒蕈中毒并上报当地CDC.例3在急诊科经抢救无效死亡;例1入院,例2急诊留观治疗,分别在中毒后第26、19天痊愈;其他3例患儿当日转诊省级医疗机构,中毒后第10~13天痊愈.CDC专业人员在事发当地采集的新鲜“麻栗菌”标本经鉴定确认为毒蕈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而非当地俗称“麻栗菌”的可食性酒色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明确该起事件为误采误食条盖盔孢伞导致的急性中毒事件. 结论 条盖盔孢伞与酒色蜡蘑外观形态易混淆,故因误采误食导致中毒.专业机构应加强中毒信息管理,掌握不同地区毒蕈谱.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毒蕈中毒诊断和救治知识的培训,并对普通群众开展预防常见毒蕈中毒的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