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期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芬太尼组、高剂量芬太尼组和低剂量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组(复合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复合组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总量1μg/kg,泵注时间10 min;低剂量芬太尼组和高剂量芬太尼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麻醉诱导时,低剂量芬太尼组和复合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高剂量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余用药相同.记录入手术室平静休息3 min (T0)、气管内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 (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将每例患者麻醉诱导期间(T0~T3)SBP、DBP、HR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定义为各参数的波动值:△SBP、△DBP、△HR.记录诱导期间麻黄碱、阿托品的使用情况.结果 复合组△SBP、△DBP、△HR[(26.9±14.8) mm Hg(1 mm Hg =0.133 kPa)、(10.7±8.9) mm Hg、(12.5±4.3)次/min]均低于低剂量芬太尼组[(40.4±15.6) mm Hg、(20.3±9.4) mm Hg、(30.1±15.0)次/min](P< 0.05),高剂量芬太尼组△SBP、△HR [(29.8±16.8) mm Hg、(19.5±7.4)次/min]均低于低剂量芬太尼组(P<0.05),复合组△HR低于高剂量芬太尼组(P<0.05).麻醉诱导期三组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高剂量芬太尼组麻黄碱使用率高于低剂量芬太尼组[30%(6/20)比5%(1/20),P=0.032].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1μg/kg右美托咪定,既能够良好抑制插管反应,又不会导致插管后血压严重下降,达到了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目标,特别适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穿刺前应用高频线阵超声辅助定位能否提高解剖标志定位困难病人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穿刺成功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10例拟行下肢手术、解剖标志定位困难的病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和高频线阵超声定位组,每组各55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分别记录L2-3与L3-4解剖定位与高频线阵超声定位穿刺点之间相差的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次数等。结果 解剖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26.53%,高频线阵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高频线阵探头超声辅助定位对拟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进行穿刺前定位,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麻醉相关资料,其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44例(G组),蛛网膜下隙阻滞54例(S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Ⅳ级.记录麻醉诱导前以及诱导后5、10、15、20、3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黄碱使用次数、合并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d睡眠质量;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ASAⅣ级例数多于S组(P<0.05).术后6、24 h时G组VAS评分低于S组(P<0.01),镇痛效果满意.两组麻醉诱导前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多于S组(P<0.01),S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G组(P<0.05).两组手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案.在病例选择适当的情况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比术后镇痛时间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在不同麻醉方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并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的AIS患者,针对一般资料,疾病状态,对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与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处理或局部麻醉的患者对比,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信息。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脑卒中OCSP分型有不同表现(P<0.05),NIHSS分值全麻组高于非全麻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患者意识水平危重比例较非全麻组高(P<0.05);术后2h(P<0.05)及24h(P<0.05)患者NIHSS评分全麻组得分仍高于非全麻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P<0.05)及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0.05)全麻组患者均较长;相较麻醉诱导实施时间全麻组也明显长于非全麻组(P<0.05);术后3月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可见术前NIHSS评分越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OR 1.098, 95% CI 1.037~1.162),随年龄的增长术后患者康复程度越差(OR 1.030, 95% CI 1.007~1.053),同时还发现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越长术后功能损伤越严重( OR 1.006, 95% CI 1.001~1.011)。结论:术前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严重影响AIS患者预后,是否与麻醉方式相关需进一步更合理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疼痛是病理改变导致人体发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催眠术作为疼痛治疗的辅助干预措施,由于其独特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减轻过重的情感负担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及增强患者处理疼痛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催眠术的镇痛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以期使临床医生对催眠镇痛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手术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120例aSAH患者按是否应用右美托咪定分为两组:D组(是,n=60)、C组(否,n=6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CVS发生率及预后。结果:麻醉诱导后(T_1)~术毕(T_4),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较麻醉诱导前(T_0)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拔管时(T_5)呈上升趋势,但D组T_1~气管插管后5 min(T_3)的MAP水平、T_1~T_5时间点的HR均高于C组(P0.05)。较麻醉诱导前,术毕、术毕6 h及术毕24 h时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PMN)、丙二醛(MDA)水平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下降;但D组患者各时间点PMN、MDA低于C组,SOD活性高于C组(P0.05)。D组患者血管造影痉挛、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组患者中GOS评分1~3分比重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aSAH介入手术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CVS发生。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2岁,体质量54 kg,身高152 cm.2007-09-03因"腹胀不适,伴下肢水肿半年余",门诊以"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收治入院.患者于2007-02出现腹胀不适,伴下肢水肿、乏力.未予以特殊治疗.患者反复查B超提示:肝硬化、脾脏中度肿大及腹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脊柱手术中体位变化对患者全身麻醉下吸入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17例拟在全麻下接受后路腰椎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机械通气15 min(T1)、体位由仰卧位变为俯卧位15 min(T2)、俯卧位后1 h(T3)、俯卧位变为仰卧住前(T4)和翻身为仰卧位后15 min(T5)监测并记录以下指标:气道压、胸腔整体顺应性、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并进一步计算氧合指数和肺泡动脉氧含量差.结果:T2、T3、T4和T5时间点的氧合指数与T1相比显著改善(P<0.01),相应T2~T5时间点的肺泡气与动脉血氧分压差显著低于T1时间点(P<0.01).而所有时间点之间肺泡气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相差则不显著(P>0.05).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T2~T4)时间点平均气道压与仰卧位(T1和T5)相比显著升高,而顺应性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正确的摆放体位下,脊柱手术中的俯卧位在增加气道压和降低胸腔整体顺应性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由于仰卧以及吸入高浓度氧而引起的肺不张和分流增加等影响换气效果的因素,提高了患者的氧合效果.而且翻身为仰卧位后短时间内(<15 min)其换气功能改善的效果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