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牛奶相关症状评分(CoMiSS)在早期识别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对6家儿科门诊疑似CMPA的210例婴儿进行CoMiSS评分,通过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OFC)明确或排除CMPA诊断。同期选取96例健康体检婴儿为对照组。通过ROC曲线评估CoMiSS识别CMP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其在早期识别婴儿CMPA中的作用。结果 210例疑似CMPA婴儿中,男114例、女96例,中位年龄4.5个月(1~12个月);其中82例确诊CMPA,中位CoMiSS为7.0分(6.0~8.3分);128例非CMPA婴儿的中位CoMiSS为4.0分(3.0~5.0分)。96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54例,中位年龄4.1个月(1~12个月);中位CoMiSS为 3.0分(2.0~4.0分)。三组间CoMi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2.58,P0.01)。CoMiS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最佳诊断界值为5.5,灵敏度为87.8%,特异度为78.1%。结论 CoMiSS评分临床可操作性强,适合儿科推广。建议以CoMiSS≥6分作为早期识别CMPA标准。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ERK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分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ERK1/2的调控作用。方法以WPG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或以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预先孵育巨噬细胞,再用WPG刺激巨噬细胞,最后用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未受WPG刺激的正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ERK1/2处于低活性状态,给予WPG刺激巨噬细胞,其磷酸化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经Chelerythrine预先孵育巨噬细胞后,其磷酸化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WPG刺激组(P<0.01)。结论分叉双歧杆菌的WPG可通过PKC激活巨噬细胞的ERK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腹泻患儿中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的发病率,比较单一和多个病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年龄1个月~14岁诊断急性腹泻病的患儿4728例作为观察对象.单一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患儿均进行大便常见病原体检测,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诺如病毒(norovirus,NV)抗原以及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同时观察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和频率,发热、呕吐持续时间以及脱水的程度.结果 4 728例患儿中有一种及一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的有3 595例(76.0%),实验室检测未发现病原体感染的患儿有1 133例(24.0%).其中RV感染有1 889例(40.0%),EAdV有412例(8.7%),NV感染有309例(6.5%),大肠埃希菌(VTEC) 274例(5.8%),沙门菌属276例(5.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23例(2.6%),志贺菌78例(1.6%),金黄色葡萄球菌70例(1.5%)和产气荚膜杆菌126例(2.7%).其中1370例(29.0%)腹泻患儿存在混合感染,以RV合并NV感染150例(3.2%)及RV与产气荚膜菌混合感染127例(2.7%)为最常见.混合感染所致的儿童急性腹泻较单一感染临床表现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为NV、EAdV、沙门菌属及VTEC.混合感染中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最常见.在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时,VTEC与各类病毒合并感染发生率最高.多种病毒感染与单一病毒感染腹泻患儿比较,呕吐持续时间和脱水程度较严重,而发热及腹泻持续时间、腹泻频率则无明显差异.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与单一病毒感染和单一细菌感染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混合感染患儿发热、呕吐及腹泻持续时间长,腹泻、脱水程度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儿胃镜检查时的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对其行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观察患儿的耐受性,同时观察患儿心率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窒息、口唇紫绀、消化道穿孔等症状。结果 :本组40例患儿在检查时,有26例患儿耐受良好(65%),10例患儿耐受一般(25%),4例患儿耐受较差(10%);不同年龄层的患儿在检查后心率差异较大,个年龄组患儿检查前心率比检查后慢;有2例患儿出现口唇紫绀症状,在吸氧后消失。结论 :大多数患儿胃镜检查的耐受性良好,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要求,就当前来看,胃镜检查是安全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对巨噬细胞中6种PKC和NF-κB的影响。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PKCα、PKCβI、PKCβII、PKCγ、PKCε和PKCζ的荧光强度,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中NF-κB^+细胞的密度。结果:双歧杆菌DNA注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PKCα和PKCβII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KCβI、PKCγ、PKCε和PKCζ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DNA注射组巨噬细胞中,NF-κB^+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可通过活化PKCα、PKCβII和NF-κB来激活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估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9年4月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4例患儿,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9.64±3.36)岁(2岁9个月~15岁),平均体质量(34.91±15.10)kg(12.6~65 kg);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腹痛16例、腹泻2例、P-J综合征1例。25例患儿检出病变,其中年龄6岁的7例患儿中4例检出病变。25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16例检出病变,16例腹痛患儿中8例检出病变,2例腹泻患儿中1例检测病变。检出病变包括回肠憩室14例、克罗恩病4例、小肠非特异炎症(充血、糜烂、溃疡)3例。所有患儿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后均未出现穿孔、严重出血及麻醉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小肠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儿胃镜检查时的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对其行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观察患儿的耐受性,同时观察患儿心率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窒息、口唇紫绀、消化道穿孔等症状。结果:本组40例患儿在检查时,有26例患儿耐受良好(65%),10例患儿耐受一般(25%),4例患儿耐受较差(10%);不同年龄层的患儿在检查后心率差异较大,个年龄组患儿检查前心率比检查后慢;有2例患儿出现口唇紫绀症状,在吸氧后消失。结论:大多数患儿胃镜检查的耐受性良好,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要求,就当前来看,胃镜检查是安全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回顾1例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以肠道感染起病,予以足疗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腹泻仍迁延不愈,最终给予粪菌移植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未见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儿童粪菌移植主要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和炎症性肠病(IBD)中,有效率分别为90%~100%和55.6%~100%;而国内文献中,粪菌移植在儿童中主要用于CDI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中,有效率10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移植治疗儿童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短期安全有效,但其在儿童中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内镜下的特征。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行电子胃镜检查4 541例患儿,其中确诊消化性溃疡患儿320例,其中男254例,女66例;年龄1~14岁,其中≤3岁29例,3~6岁75例,6~12岁162例,12~14岁54例;十二指肠溃疡218例,胃溃疡78例,其他溃疡2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207例,阴性113例;溃疡面积1cm 143例,1~2cm 145例,2cm 32例;溃疡并发出血107例,并发幽门梗阻33例,并发穿孔1例。分析不同年龄患儿溃疡发生情况、溃疡发病的性别差异、溃疡发病部位、溃疡面积和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1)消化性溃疡以学龄期儿童(6~12岁)发病率最高80.2%(130/162),其中十二指肠溃疡以学龄期儿童居多,胃溃疡以学龄前儿童居多。消化性溃疡不同类型在患儿各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消化性溃疡患儿男女之比为3.85∶1,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男女之比为3.19∶1,胃溃疡男女之比为5∶1;消化性溃疡患儿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0例消化性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较高64.7%(207/320);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患儿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不同,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最高74.3%(162/218)。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患儿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消化性溃疡患儿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溃疡面大小多在2cm以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比阴性患儿的溃疡面积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消化性溃疡患儿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出血及幽门梗阻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前壁,其次为大弯侧;胃溃疡以胃窦居多,其次为胃角。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年龄和性别关系明显,以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发病率最高,男孩多于女孩;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是引起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中对有消化道出血或原因不明的贫血者,注意行电子胃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的可能,以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