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应用牛痘苗成功地预防天花以来,各种有效的疫苗相继问世,大规模的免疫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起了重要作用。已认识到免疫程序(包括疫苗的选择和应用,接种对象和时间,注射次数及间隔,再免疫等等)的设计是否合理可直接影响到人工免疫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作用。免疫程序的设计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是流行病学,免疫学和具体实施这三方面。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1975年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破伤风会议认为,1967年第二届国际破伤风会议为医务界所提出的破伤风预防的原则应予全面修改。现摘要如下: 基本预防措施1.自动免疫(最好选用吸附类毒素)是有效和持久的预防破伤风的仅有方法。在婴幼儿,通常是以适当间隔注射2或3次百白破,并在8个月(或更长一些)后再作一次百白破加强注射,以这样的方式来提供保护力。(见表)。在许多国家中对全体军事人  相似文献   
3.
近有报告指出,应用乙型嗜血性流感杆菌的荚膜多糖——多核糖磷酸盐(polyribophosphate,简称:PRP)作免疫制剂,有可能预防一些由流感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已证明注射5微克的PRP可产生较高的抗体  相似文献   
4.
用双盲的并设置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对900余名儿童进行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活疫苗的临床试验。三联疫苗由减毒的麻疹活疫苗(Schwarz株),腮腺炎活疫苗(Jeryl Lynn株)和风疹活疫苗(Cendehill株)组成。每一剂量中含麻疹病毒1000 TCID_(50),风疹病毒1000 TCID_(50)和腮腺炎病毒5000TCID_(50)。注射前后分别采血,用血凝抑制试  相似文献   
5.
Keogh(1947年)最早报道百日咳杆菌具有凝集各种动物红细胞的血凝素。Arai等(1976年)进一步指出I相百日咳杆菌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血凝素,即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血凝素和丝状血凝素。两者都是具有保护性的蛋白质抗原。近年来,日本和美国学者证明,I期百日咳杆菌有许多抗原,毒素和毒素样成份,包括凝集原、丝状血凝素(FHA)、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LPF)、腺苷环化酶、不耐热毒素、脂多糖和气管细胞毒素等。其中LPF和FHA两种蛋白可能有重  相似文献   
6.
美国儿科学会传染病委员会设计的自动免疫程序列于表1和表2。表1适用于1岁以内的正常婴儿。表2适用于在1岁以后开始进行首次免疫的儿童。表1和表2列出了注射各种疫苗适宜的注射间隔时间。如建议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脊灰疫苗在2,4和6月令进行。但若儿童未在指定时间内接种,即使间隔长达1年,亦不需重复已注射的针次,只需补足全程基础免疫即可。  相似文献   
7.
<正>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体疫苗对人类虽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但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保护性仍很差。其主要原因为多糖体抗原是T非依赖性抗原。采用偶合抗原的方法可使多糖体转化为T依赖性抗原,有可能使其成为对婴幼儿也能提供良好保护力的抗原。本文初步报告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蛋白质偶合抗原的制备方法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化学、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半乳糖苷酶用于酶免疫测定具有无内源性干扰、底物稳定且无致癌性、与荧光底物结合可作超微量荧光酶联分析等特点。本研究目的是从大肠杆菌菌体中抽提纯化β-D-半乳糖苷酶及建立其均相与非均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口补液疗法(见本刊1977年第2期48页)已在世界各地被用来成功地治疗了许多儿童或成人的中度和轻度的腹泻病人,许多研究报告已证实了它的效用。本文仅就它的用法作一简介。经口补液治疗的用法详见表。对轻度和  相似文献   
10.
1957年英国开始普遍开展百日咳的自动免疫(使用百白破三联制剂,下同).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现场试验,并证明了一些百日咳菌苗的保护效果可达80%~(1).1957~1962年,百日咳的报告发病数显著下降,当时普遍认为这是广泛进行预防接种的结果.1963年百日咳病例又复增加,受种儿童仍患百日咳的情况也屡有报道.于1966年开始重新对菌苗效果进行了18个月的大规模现场调查~(2、3).调查了英国33个地区,共3564个家庭.主要是观察按当时英国规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