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肺血管发育不良性法洛四联症的治疗策略。方法:2007年11月至2013年12月,29例TOF因肺血管发育不良行分期手术,男性12例,女性17例。一期手术中位年龄15个月;体质量(10.7±5.0)kg;二期手术中位年龄36个月,平均体质量(14.7±5.1)kg。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根治病例一期手术和二期手术平均间隔(21.8±9.4)个月。一期手术共计29例,结扎侧枝2例共5支,侧枝融合1例,McGoon比值由(0.78±0.13)增至(1.50±0.20)。两次手术间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5例。根治术后发生胸腔积液6例,灌注肺3例,肺不张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与二次开胸止血各1例,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肺血管发育不良性TOF分期手术安全有效,一期术后应根据肺血管发育情况适时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再次干预的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收集200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AVSD术后再次干预的病例,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全组45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 18例(40%),部分型房室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下隔膜的外科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3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行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0.5~14.0(3.6±3.2)岁;体重5.5~43.0(17.2±9.5)kg。32例中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7例,非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25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2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动脉导管封堵术后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再发主动脉瓣下隔膜各1例。1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漏诊1例。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1.7±21.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8.7±15.1)min,住ICU时间(2.2±1.7)d,术后住院时间(7.9±2.5)d。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于术后第6d恢复。所有患儿随访2~54个月,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患儿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6例好转,非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患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后有5例好转(P=0.003);4例术前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患儿中术后有3例转为轻度,1例转为微量反流;3例轻度反流中2例术后转为微量反流。8例术前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非单纯SM患儿中3例转为微量反流,术前3例中度反流中各有1例转为轻度和微量反流。随访期间全组均无主动脉瓣下隔膜再发。结论主动脉瓣下隔膜超声诊断易遗漏,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操作要求精细;术后因有再发可能,需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心房异构患者外科手术处理及临床转归。方法 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2010~2012年48例心房异构合并心脏畸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分为左心房异构和右心房异构两组。术后随访1~60个月,分析不同心房异构的疾病特点与外科手术治疗后临床转归。结果 48例患儿平均年龄65.54±65.10个月,体重平均16.13±9.00kg,左心房异构9例(18.8%),右心房异构39例(81.2%),2例行双心室治疗,46例行单心室治疗,Glenn术在右心房异构中应用明显多于左心房异构(P=0.045),呼吸机使用时间左心房异构患者长于右心房异构患儿(P=0.029)。全组病例死亡8例,1例左心房异构,7例右心房异构。48例患儿随访5年生存率左心房异构患儿91.67%,右心房异构患儿45.38%。结论 心房异构患者往往合并复杂心脏畸形,其中左心房异构少于右心房异构,左心房异构多行双心室治疗,而右心房异构多行单心室治疗,例如Glenn手术应用较多,随访5年生存率左心房异构优于右心房异构。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本文报道1例3岁4个月成功接受手术矫治的病例。患儿左、右冠状动脉共同起自肺动脉右窦的一条主干,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儿随访半年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左侧完全型三房心的外科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9月收治左侧完全型三房心15例,均为Ⅲ型。所有患儿均气管插管,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晶体冷灌心脏停搏。右侧腋下切口矫治10例,正中切口5例。均经房间隔切口或扩大房间隔缺损后探查显露左房内纤维间隔。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为7d(5d~46d),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中位值27h(4h~480h),ICU时间中位值为36h(14h~744h),中位体外循环时间42min(32min~141min)。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23min(15min~102min)。5例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均为交通口狭窄患儿。另1例交通口狭窄病例术后发生肺不张;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败血症,术后第6天出现气胸。随访(5~49)个月,随访无死亡,无左房内隔膜再发。结论左侧完全型三房心外科矫治效果满意;交通口狭窄病例应尽早手术,术后加强呼吸系统监护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下隔膜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患者术前超声及术中探查结果,分析隔膜位置、范围、合并畸形及主动脉瓣情况等。结果31例术前经胸超声检查确诊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术前检查漏诊术中证实为主动脉瓣下隔膜;主动脉瓣下隔膜位于室间隔缺损下缘3例,无冠瓣下3例,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下3例,右冠瓣下6例,左右冠瓣交界下12例,环形隔膜5例;单纯主动脉瓣下隔膜7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1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3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动脉导管封堵术后及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再发主动脉瓣下隔膜各1例;18例合并不同程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主动脉瓣下隔膜以左右冠瓣交界下及右冠瓣下方多见,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主动脉瓣增厚,应尽早矫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的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9年11例于我院行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初次和再次手术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15.0(7.6,22.0)岁。结果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3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8例。狭窄原因包括3例瓣下隔膜,4例狭窄纤维环并瓣下隔膜,3例肥厚肌束,1例瓣架结构变形。初次手术患者5例,再次手术患者5例,第3次手术患者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流出道流速显著降低[449.0(393.0,507.5)cm/s vs.212.0(183.0,253.5)cm/s,P<0.05]。结论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但需长期随访关注再狭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心室矫治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TOF/CAVSD)的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TOF-CAVSD解剖矫正术16例,年龄1~13岁,平均3.3岁,体质量7~36kg,平均9.1kg,其中6例为Down综合征;16例均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口,二片法补片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或外管道。结果:术后早期无死亡,无因为室缺残余分流、左侧房室瓣反流和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再手术。随访6个月至5年,无晚期死亡及再手术;NYHA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双心室法矫正TOF-CAVSD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岗位人员配置应着眼于工作流程管理,通过工作流程再造,实现科学管理、减员增效,是优化临床岗位人员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