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深入了解嫖客的高危性行为特征,为进一步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调查地区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艾滋病病毒阳性嫖客24人和阴性嫖客25人进行深入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受性服务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安全套使用情况以及就医行为等。结果嫖客平均年龄为35.7岁,嫖客中农民、外出务工者较多,喝酒和嫖娼常伴随发生,艾滋病知识相对缺乏,存在错误认识,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除嫖娼外,大多数嫖客还有姘居行为。结论在制定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时,不应忽视对嫖客的干预,在开展暗娼人群干预时,同时要加强嫖客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综合门户网站关于艾滋病的网络热点问题和舆论变化,从而全面掌握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态度。方法对2000-2006年新浪、搜狐、网易三大综合网站创办的85个与艾滋病有关的网络专题采用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统计描述,并对研究对象的内容、特征以及发展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网络专题最早于2000年12月1日由新浪网创办,创办最多的是2004年,占37.6%,57.6%的网络专题在艾滋病日前后创办。以新闻为主的专题中,“综合专题“最多,约占5成,以观点为主的专题中,“与政策、法律有关“的专题最多,占10.6%,以知识为主的专题中,“与健康促进有关“的专题最多(8个)。以人物为主的专题有11个,其中有8个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论网络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及健康促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关注的热点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完全不同。目前网络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在下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曹严华 《疾病监测》1999,14(3):115-117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属于被推荐治疗非合并淋病的抗生素。耐氟喹诺奈瑟氏淋球菌菌株在90年代的远东地区经常被分离到。在美国,偶有耐氟喹诺奈瑟氏淋球菌菌株的报导;曾有一例耐药与临床治疗失败相关的报导,此病人可能是在菲律宾受到的感染。本报告描述了对1...  相似文献   
4.
曹严华 《疾病监测》1999,14(5):198-200
热环境可引起疾病、损害、甚至死亡。本报告介绍了4例1997年发生在美国的与热有关的死亡,并且为制定和评价各种预防与热有关的疾病、损害和死亡的方法,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了总结。病例1:在纽约市,6月18日,一位既往健康的61岁妇女被发现死在桑拿浴间。桑拿...  相似文献   
5.
6.
曹严华 《疾病监测》2000,15(8):317-319
自 1991年来 ,有 6个美洲国家的代表参加了美洲盘尾丝虫病国际会议 (IACOs)。第八次会议于1998年 11月 17~ 19日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召开。美洲当地的六个国家中有五个 (危地马拉因飓风灾害未能出席 )派代表参加会议并报告了本国当年的有关进展。受Merck&Co公司的捐赠 ,采用Mectizan商标的ivermectin药品治疗的人数在整个美洲地区持续增加。在 1998年有 2 70 6 2 2人接受了治疗 ,较 1997年增加 546 56人 (2 5 3% )。本文对此六国 1998年在治疗和管理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资料来自会场的报告 )。1998年各…  相似文献   
7.
曹严华 《疾病监测》1998,13(8):316-318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监测策略为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开展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监测工作,对AFP病例的定义是:“所有1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包括格林-巴利综合症;也包括各年龄组的所有疑...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而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防治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多数地区没有真正将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防治纳入属地化管理的现状,若不尽快从政策、体系和措施上予以积极应对,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必须通过艾滋病防治力度的加强和国家的合理部署。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防治难题。  相似文献   
9.
曹严华 《疾病监测》2000,15(10):393-395
CDC最新计划的概述 病原微生物能重新抬头并构成严重威胁.尽管不能预测重新流行的时间和地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微生物病将会发生.  相似文献   
10.
病原微生物能重新抬头并构成严重威胁。尽管不能预测重新流行的时间和地点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微生物病将会发生。摘自“医学与新传染病研究所 1992年关于《病原微生物对美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的报告”摘要 :社会、科技和环境因素对传染性疾病的全球化、促进新的传染病的出现和旧的传染病的重新抬头、以及某些耐药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现代人口学和生态学的现状有利于传染病的传播 ,包括人口的快速增长 ,贫穷的增加和城市化 ,旅行者、工作者、移民和难民更频繁地过境 ,动物栖息地和作为疾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的变化 ,抵抗力低下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