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临床实习教育中的问题及搞好临床实习教育的必要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对我校医疗系本科五年级200名学生的实习心态进行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5%以上的同学对临床教学是比较满意的,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实习缺乏主动性、实习教育目的不够明确,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够强,部分病人不配合实习医师的工作等。结论 树立正确实习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及改革医学生实习教学内容,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保留脊神经后根的脊髓切片技术进行改良,增加所保留的脊神经后根纤维投射到脊髓后角浅层的完整性,以提高实验效率。方法:选用4~5周的SD大鼠,应用振动切片机对其脊髓腰骶膨大分别进行横断面或矢状面切片,在全细胞模式记录下,给予后根刺激观察两者中诱发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的成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调整后根刺激参数分别刺激Aβ、Aδ和C纤维以诱发EPSCs,并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鉴别。结果:在保留后根的横断面和矢状面切片上诱发出EPSCs的成功率分别是38.43±9.97%和86.36±5.32%,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与非保留后根的脊髓切片上诱发出的EPSCs相比,应用保留后根的脊髓横断面切片和矢状面切片所诱发的EPSCs均可通过刺激强度和潜伏期的差异,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有效的区分。结论: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刺激后根反应率显著高于横断面切片,且可对不同纤维诱发的EPSCs进行有效区分。因此,保留后根的脊髓矢状面切片比横断面切片更完整的保留了后根到脊髓后角浅层的投射,可提高实验效率,是研究脊髓中枢突触传递及其可塑性的可靠离体模型。  相似文献   
3.
文章综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护中消毒剂、防护器具引发一线防疫人员皮肤黏膜损伤理化因素及临床特征,探讨防护措施和治疗方法。加强一线防疫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向人民群众宣讲皮肤黏膜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提升防疫人员战斗力,同时为开发新型防护用品材料、防护器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郑龙  昝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5):6162-6162
对下肢顿挫型带状疱疹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2岁,退休干部。2008-03-20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4d来我院疼痛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有慢性腰痛病史10 a余,发病前1 d患者自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查体:跛行步态,腰椎曲度变直,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叩痛,并向左下肢放射,腰部活动略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左/右=50/°80,°左加强试验阳性,双“4”字征阴性,双跟臀试验阴性,左下肢股后侧皮肤痛觉过敏,双下肢肌力左/右=Ⅴ~/Ⅴ级。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腰椎CT检查提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中央型膨出,硬膜囊及双侧神经根轻度受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腰椎牵引及胞二磷胆碱、甘露醇、复方丹参治疗3 d,疼痛未见缓解,再次就诊查体发现左大腿后侧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出现成簇分布的红色斑丘疹,遂查血清带状疱疹病毒抗体IgG(+),确诊为带状疱疹。经应用泛昔洛韦、干扰素、阿糖胞苷及局部理疗,10 d后斑丘疹消退,疼痛消失。2讨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常突然发生,以夏春季较多,典型表现为成群的密集性小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因肺结核大量咯血,保守治疗无效于2007年4月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手术1月后逐渐出现左后背部切口区域烧灼样剧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术后肋间神经痛”,经药物、神经阻滞、理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查体:慢性痛苦病容,精神差,于左后背部第5-6、6-7肋间隙肩胛下线至腋中线可见一斜行手术疤痕,此区域皮肤痛觉过敏,以左侧肩胛下线处最为明显。查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均正常,血沉44mm/h。于2008年6月26日在局麻下行左侧5-6、6-7肋间神经射频热凝术。  相似文献   
6.
郑龙  昝志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5):111-111
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应着重总结重要的研究结果。以数据反映结果时,不能只描述导数(例如百分数),应同时给出据以计算导数的绝对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例如:F=3.868,P=-0.026。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究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方便、实用和有效的SD大鼠脊髓硬膜外双电极刺激模型。方法:选取250~350 g雄性SD大鼠,结扎其左侧L5脊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制作的电极置入脊髓背侧硬膜外间隙(T11~T12),电极尾端经皮下隧道从颈后部引出、并固定于皮肤。术后恢复5 d,行脊髓电刺激测试。用电子Von Frey测试仪测量建模前后大鼠后肢的机械性缩足阈值,评估硬膜外双电极刺激对其术侧后肢机械性缩足阈值的影响。SCS测试后第2 d,在大鼠腹腔内注射大麻素1型受体(CB1)的拮抗剂AM251,然后观察AM251对大鼠SCS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大鼠左侧后肢机械性缩足的基础阈值为49.37±6.99 g,L5脊神经结扎及硬膜外电极置入术后机械性缩足的阈值为19.23±5.12 g,行SCS(20 Hz,150~200 mV)30 min后术侧机械性缩足阈值为35.62 g±7.27 g,与给予SCS刺激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手术对侧(右侧)相比,机械性缩足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腹腔注射AM251可翻转SCS的镇痛作用(15.00±1.01 g,P0.01)。结论:硬膜外双电极植入方法取材容易,简单易行,与当前临床普遍应用的电刺激装置极为相似,为进一步研究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并为其他领域脊髓硬膜外电刺激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了参考。本文结果还提示内源性大麻素CB1受体可能参与SCS的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配体NADA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G)神经元突触兴奋性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NADA(40μmol/L)对SG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及背根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影响。制备脊神经结扎(SNL)模型,观察鞘内注射20μgNADA对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影响。结果:通过作用于CB1受体,NADA可以显著抑制由Aδ纤维及C纤维介导单突触eEPSC的幅值,并且显著减低sEPSC频率而对其幅度无改变。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与对照侧相比,NADA可以显著增加手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0.0001),而溶剂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大麻素配体NADA能够抑制脊髓背角浅层Aδ纤维及C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并且可以减轻实验动物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6月我院2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进行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Nab的标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本组优114例,良120例,差12例,无效6例,优良率为92.9%。结论:射频热凝联合盘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