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30年来,研究显示与冠心病(CHD)相关的男性死亡率预计将翻倍,女性死亡率将增加80%[1]。中国高胆固醇血症多中心合作小组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高脂血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也在增加[2],高脂血症可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脂质代谢的体质调理有效的预防脂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揭示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30日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并追踪治疗结局,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治疗结局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0年3月3日,100例COVID-19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5例(生存组),死亡15例(死亡组)。患者中位年龄44.0岁,女性占60.0%,1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除胸部CT示"右肺斑片状阴影"外无其他临床表现。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 60岁,既往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乳酸脱氢酶≥ 250 U/L、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血肌酐≥ 97 μmol/L、纤维蛋白原≥ 4 g/L、D-二聚体≥ 1 mg/L,治疗上未联合中药及使用机械通气(P<0.05),以上因素所占比例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OVID-19治疗结局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入院时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儿童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例MAS患儿,回顾性分析其原发疾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比较继发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和川崎病的MAS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死亡情况。结果 (1)川崎病是最常见的原发疾病(10例,占50%),其次为sJIA(7例,35%)。诱发因素中,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病原体以EB病毒最常见。(2)20例患儿均有高热,95%(19/20)的患儿还存在多系统损害表现,包括皮疹、肝脾肿大、浆膜腔积液、神经系统损害、肾脏和胃肠道损害、关节痛和/或肌痛、淋巴结肿大。(3)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和外周血两系下降是最常见的实验室表现,共15例存在骨髓涂片异常(6例可见噬血细胞,9例可见吞噬细胞);接受可溶性CD25检查、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检查的患儿分别仅有5例、2例。与继发于川崎病的MAS患儿相比,继发于sJIA的MAS患儿的血沉、血清铁蛋白、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更高,而血红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更低(均P<0.05)。(4)3例患儿在确诊MAS后30 d内死亡,病死率达1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质代谢与体质和冠心病(CHD)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2017年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脂代谢异常的CHD患者1 200例,其中男600例,女600例。收集体检档案中1个月内在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确诊CHD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中医体质辨识资料、血脂水平以及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不同体质患者脂质代谢与CHD发生的关系。结果:男性群体中湿热型体质CHD的发病率最高,女性群体中气郁型体质CHD的发病率最高,在全部人群中,湿热型体质CHD的发病率最高;不同性别CH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脂代谢水平比较有差异。结论:不同性别特征的男女群体的体质特征与脂质代谢相关,男女存在一定的差异,CHD的发生具有体质易感性,体质调理预防CHD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揭示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30日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并追踪治疗结局,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治疗结局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0年3月3日,100例COVID-19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5例(生存组),死亡15例(死亡组)。患者中位年龄44.0岁,女性占60.0%,1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除胸部CT示"右肺斑片状阴影"外无其他临床表现。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 60岁,既往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乳酸脱氢酶≥ 250 U/L、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血肌酐≥ 97 μmol/L、纤维蛋白原≥ 4 g/L、D-二聚体≥ 1 mg/L,治疗上未联合中药及使用机械通气(P<0.05),以上因素所占比例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OVID-19治疗结局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入院时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 特应性皮炎,曾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多形性皮损,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成人期,主要累及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严重困扰患儿及其家长[1]。流行病学资料[2-3]显示,近10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迅速,2002年我国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患病率可达2.78%,到2014年我国12个城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至12.94%,而1~12月龄婴儿 的患病率高达30.48%。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 势[4],徐辉甫教授经过长期儿科临床积累,治疗儿童 特应性皮炎经验丰富,认为其发病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提出从肺脾论治特应性皮炎,重用补肺健脾药物治疗本病,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广受患儿及家长认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