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类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直肠类癌(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对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收治的2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26例术前均行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19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7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1~10年,死亡5例。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行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肝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小肠多原发类癌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类癌是临床少见的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20%~40%小肠类癌呈多原发性[1],临床中容易忽视。我们几所医院1977~1997年共收治小肠多原发类癌1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9~56岁,肿瘤位于回肠者6例,其中5例病灶集中位于回肠下段,1例位于回肠末端和升结肠,病灶分别为2~6处;位于空肠上段者3例,病灶为2~3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和横部者1例,病灶为2处。瘤体直径最小05cm,最大3cm。其中5例术前经纤维小肠镜和24h尿5羟吲哚醋酸(5hydroxyindoleaceticac…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类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病理学特点。对62例胃肠道类癌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总结,其中46例行局部切除,16例做了根治性手术,随访1~10年,死亡4例。作者认为:病理学诊断是类癌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有无肝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5.
6.
胃嗜酸性肉芽肿(附2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和临床处理,作者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胃嗜酸性肉芽肿22例,其中行胃癌分切除术14例,胃次全切除术6例,全国切除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  相似文献   
7.
方芳  陈剑平  施松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197-119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64例TMC。结果 18例经高分辨率超声检出,6例外院术后病理确诊来我院行根治术,40例因求治甲状腺其他疾病而被发现;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术后予以优甲乐口服;1例行甲状腺患侧叶切除患者2年随诊时发现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仍健在。结论 TMC女性发病较高,以单侧为主;对临床单发结节和结节性甲状腺肿需引起重视,定期观察;超声检查在TMC的诊断中具有优势,能够早期发现,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必不可少;合理的术式能避免过度治疗;恰当的术后治疗,能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8.
小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毅  施松  孟刚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238-238
小肠类癌临床少见。其发病缓慢而隐匿 ,早期无明显症状 ,临床诊断较困难。我们几所医院 1980~ 1999年共收治小肠类癌 2 6例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 2 6例 ,男12例 ,女 14例 ;年龄 19~ 71岁 ,平均 39岁 ;病史 3个月~ 4年 ,平均 2年 8个月 ;肿瘤位于回肠者 15例 ,空肠 9例 ,十二指肠 2例 ;瘤体直径 0 5~ 3 5cm。其中6例为多发性病灶。 12例表现为消瘦、贫血、持续的大便隐血 ( ~ ) ;6例表现为间歇性的腹痛、黑便 ;2例为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4例因呕吐、腹胀、柏油样便来就诊 ;2例出现发热、呕吐、黄疸。本组 12例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解剖入路、成功率和术后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的感觉状态。方法:121例保留ICBN的乳腺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乳房手术组(简称保乳组,48例)和改良根治术组(简称改良组,73例),前者行1/4乳房切除或肿瘤广泛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术中均保留ICBN;评价两组ICBN的解剖入路和保留成功率以及术后患侧腋窝及上臂皮肤感觉状态的差异。结果:保乳组经顺行法、中间法或逆行法解剖ICBN各有5、35和8例,改良组分别有33、38和2例(P<0.01);两组ICBN保留成功率分别为64.6%(31/48)和87.7%(64/73)(P<0.01),保乳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暴露不佳引起的误伤和逆行解剖的不足,改良组是淋巴结固定并与ICBN粘连或侵犯该神经;两组术后患侧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7.5%(18/48)和15.1%(11/73)(P<0.01)。结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和改良根治术解剖ICBN入路存在差异,保乳组以中间法为主,改良组以中间法和顺行法为主;改良组ICBN保留成功率高于保乳组;两组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误伤和淋巴结粘连或侵犯ICB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术中术后有关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5年间收治的31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表现、围术期处理、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1例并发出血,及时处理后无后遗症;3倒手足抽搐,2周后恢复;5例声音嘶哑,咳呛1例,3月后完全恢复;呼吸困难2例,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甲状腺危象或死亡病例。结论术者熟悉甲状腺及其毗邻的局部解剖,术中操作细致,处理手段正确,甲状腺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