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红花酸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油酸和棕榈酸的脂肪酸混合液诱导L02肝细胞株,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加入一定浓度的西红花酸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以及细胞内氧化还原指标包括谷胱甘肽(GSH)、还原型辅酶Ⅱ(NADP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以反映西红花酸对脂肪肝细胞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使用西红花酸后脂肪肝细胞中TG含量降低,细胞中脂质沉积有效缓解,ROS、MDA水平呈明显下降,且NADPH,GSH,SOD等抗氧化系统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西红花酸通过降低脂肪肝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可能对脂肪肝防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内氧化还原状态在糖尿病(DM)诱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抗氧化剂干预对DM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DM大鼠模型,并进行FeSO4氧化应激和多糖肽抗氧化干预,检测血糖、胰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等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氧化应激处理组(OS)的血糖与对照组(NC)相比其增幅较DM组高,而抗氧化干预组(AO)血糖在后期呈降低趋势;SOD酶活性、T-AOC抗氧化水平指标在各组的变化趋势为NC>AO>DM>OS;MDA各组的变化趋势则与SOD、T-AOC相反,为NC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方法】 我们建立了长时程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大鼠模型来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在此模型基础上,运用常规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测定有关蛋白质的含量;运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胰岛素的含量。通过对糖代谢通路关键酶、血糖、胰岛素的测定来判定大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对大鼠体内ROS、MDA、TOAS的测定来判定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状态。通过测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来反映大鼠糖代谢通路的变化。 【结果】 apocynin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升高水平,于此同时,在apocynin的干预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的水平比其它各组明显降低,其还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肝脏糖原分解关键酶的活性、使其更接近于正常水平。 【结论】 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可能通过糖原分解通路,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过程中活性氧(ROS)及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的变化.方法 不同浓度葡萄糖(0、5、10、15、20、25 mmol/L)分别干预胰岛β细胞瘤细胞(INS-1)细胞24、48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H-DA)荧光法检测细胞内RO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胰岛素分泌,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结果 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INS-1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增加,细胞内ROS水平上升,不同葡萄糖浓度刺激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刺激条件下,细胞内PTEN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AKT表达逐渐升高,不同葡萄糖浓度刺激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可能为参与调节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信号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叶黄素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HepG2人肝癌细胞株和L02正常人肝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设叶黄素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ol/L)和溶剂对照组。常规细胞培养后进行细胞计数、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DCFH-DA法测定ROS活性、HPLC法测定ATP含量、RT-PCR测定Bax mRNA及p53mRNA表达水平。结果 HepG2细胞经叶黄素干预处理后,低、中、高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随干预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ROS水平和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的Bax mRNA表达和中、高剂量组的p53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L02细胞经叶黄素干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和ATP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叶黄素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叶黄素清除细胞内ROS、抑制肝癌细胞ATP生成及上调凋亡基因Bax和p53 mRNA的表达有关。[营养学报,2012,34(4):332-33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分子结构的生育酚和一些酚类化合物所具抗氧化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不同分子的电子结构与抗氧化活性关系.结果:生育酚的抗氧化活性与易释放活泼氢有关,活性大小与OH间电子集居数、前线轨道能级及反应终态能量下降值有关,各种生育酚模型分子的羟基OH间电子集居数排列顺序α<γ≤β<δ,与文献报道抗氧化活性的结论相一致.结论:应用分子轨道理论和量子化学指数可以帮助分析具有不同结构的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叶黄素缓解D-半乳糖诱导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D-半乳糖模型对照组、叶黄素低剂量组(10mg/kg·d)、叶黄素高剂量组(40mg/kg·d)和正常对照组。6周后观察小鼠肝组织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含量,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RT-PCR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HO-1)和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水平。结果叶黄素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ROS含量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低、高剂量组线粒体Na+-K+-ATP酶及高剂量组线粒体Ca2+-ATP酶活性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TNOS、iNOS活性及NO含量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小鼠肝HO-1mRNA表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叶黄素低、高剂量组TLR4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叶黄素降低D-半乳糖小鼠氧化应激效应可能与其提高HO-1表达和下调TLR4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优化自旋捕捉剂α-苯基-N-4-丁基硝酮(N-tert-butyl-α-phenylnitrone,PBN)脂质体,并研究其相关性质。以人肝肿瘤细胞SMMC-7721为实验对象,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RP-HPLC)测定细胞内PBN的浓度,以此评价PBN脂质体对细胞的亲和性;考察了PBN脂质体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得到PBN脂质体的平均粒径137.5 nm,包封率71.52%,多分散系数0.286。PBN脂质体可稳定进入癌细胞内,同游离的PBN相比,PBN脂质体对肝肿瘤细胞更具亲和性,转染后癌细胞坏死率更高。表明自旋捕捉剂脂质体对肝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并能明显抑制其生长。为研究肿瘤自旋靶向性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细胞能量代谢通路的差异,探索肿瘤细胞的耐缺氧机制。方法  采用环境缺氧(0.2%O2缺氧培养箱)模拟肿瘤的体内环境,比较肝癌细胞株HepG2与原代分离的小鼠肝脏细胞在不同缺氧时间下的能量代谢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缺氧后细胞活力及生存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等糖代谢关键酶及p53、TIGAR/Tigar、SCO2/Sco2基因的mRNA水平,NADH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活性,氧电极法检测各组细胞耗氧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  缺氧后,肿瘤细胞HepG2与正常小鼠肝脏细胞相比生存率更高,活性氧增幅更小。两种细胞在缺氧下耗氧量都下降,但肝癌细胞的ATP产量代偿性增加,而正常肝细胞的ATP显著下降;有氧氧化相关酶基因在缺氧小鼠肝脏细胞中代偿性上调,而在缺氧HepG2细胞中下降;糖酵解相关酶基因在缺氧HepG2细胞中上调更迅速,幅度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缺氧时,小鼠肝脏细胞p53、Tigar、Sco2基因表达上调,而HepG2细胞p53、TIGAR、SCO2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在缺氧应激状态下,正常细胞主要依赖有氧氧化补偿能量,肿瘤细胞则主要依赖糖酵解。ROS或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p53/TIGAR、p53/SCO2通路及糖酵解关键酶活性促进Warburg效应与肿瘤耐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PKB)的PH结构域 ,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我们构建了PKB的PH结构域的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PH结构域 ,并利用蛋白N端加入的组氨酸标签进行亲和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结果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PH结构域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经变性和复性后成为具有天然构象的可溶性蛋白 ,经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PH结构域具有与磷脂酰肌醇PI 4 ,5 P2 的结合能力 ,证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 本方法成功表达纯化了PKB的PH结构域 ,可用作PH结构域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