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坐骨神经逆行示踪放射自显影显像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31碘-辣根过氧化物酶(131I-HRP)通过逆行示踪及放射自显影显像坐骨神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神经示踪成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新西兰兔随机分为131I-HRP组、Na131I组、生理盐水组.在左侧小腿三头肌分别注入131I-HRP、Na131I或生理盐水500μl,于注射后6、12、24、48、72小时后处死动物,取左侧带小腿三头肌的坐骨神经全长行放射自显影和坐骨神经HRP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31I-HRP组注射后6小时局部肌肉组织显影;随着时间的延长,坐骨神经逐渐显影;注射后72小时,坐骨神经全长均有显影,背根神经节有显影.各时相点间坐骨神经自显影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P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注射后6小时坐骨神经远段有少量阳性纤维;12小时近段逐渐出现大量的HRP反应阳性纤维;注射后72小时,背根节内出现HRP阳性细胞和纤维.Na131I组和生理盐水组注射后未见坐骨神经显影和HRP阳性和纤维.结论 131I-HRP可以在坐骨神经内逆行运输,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可以显示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在门脉高压症大出血时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分为三组:对照组,出血组,死亡组。分别检测出三个组出血发生后不同时间血浆ET和血清TBIL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ET含量(57.62±17.15)pg/ml,TBIL含量为(12.42±6.53)μmol/L,出血组ET(100.32±24.28)pg/ml,TBIL(37.20±28.87)μmol/l,出血组出血后d1、d2血浆E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随后于4~7d逐步下降。死亡组ET(124.86±20.7)pg/ml,呈显著增高,TBIL为(30.96±11.46)μmol/L。出血组、死亡组出血d1TBIL水平基本接近(P>0.05),d2TBIL显著升高(P<0.01)。【结论】过高的ET、TBIL水平可能提示肝功能损害和病人预后不良。动态检测ET、TBIL对于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诊疗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量肝素对增生性肾炎尿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低分子量肝素 (LMWH)对增生性肾炎患者尿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的影响 ,将 2 4例经肾活检确诊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LMWH腹部皮下注射 ,疗程均为 4周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IL - 6的水平。结果示 ,患者治疗前尿IL - 6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 ;对照组和治疗组尿IL - 6水平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 ,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提示 ,临床上LMWH能通过对增生性肾炎患者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积聚的抑制作用而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增生性肾炎患者尿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将24例经肾活检确诊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LMWH腹部皮下注射,疗程均为4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IL-6的水平。结果示,患者治疗前尿IL-6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对照组和治疗组尿IL-6水平经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提示,临床上LMWH能通过对增生性肾炎患者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积聚的抑制作用而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如何针对乳腺癌患者治疗疗效进行有效的评估、预后及早期发现术后的复发,已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实验主要探讨血清糖类抗N(CA-125、CA15-3)水平测定在乳腺肿瘤中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2例,其中轻型20例,中型78例,重型2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PRA、AngⅡ、ALD含量。结果 高压组血浆PRA、AngⅡ、AL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中、重型三组血浆PRA、AngⅡ、ALD含量呈逐步升高态势,组间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后血浆PRA、AngⅡ、ALD含量有较明显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PRA、AngⅡ、ALD含量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血浆PRA、AngⅡ、ALD是监测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的可靠而且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89SrCl2(二氯化^89锶)联合^99Tc—MDP(云克)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各种肿瘤伴骨转移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即使用放射性核素89SrCl2联合云克治疗和B组即单独使用^89SrCl2治疗,并追踪观察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为95.83%(23/24);B组有效率75.00%(18/24),A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骨髓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89SrCl2联合“云克”治疗比单独应用^89SrCl2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效果好。^89SrCl2联合“云克”有相互协同作用。无明显副作用。个别病人血象降低明显,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简称高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与冠脉损伤的相互关系。方法108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以放射免疫法测定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含量。结果高冠心病组血浆PRA、AngⅡ和ALD水平分别为2.53±1.85(μg/L/h)、41.30±11.80(ng/L)1、50.00±85.03(n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高冠心病组轻型、中型、重型三组各组血浆PRA、AngⅡ和ALD水平呈逐步升高态势,轻型<中型<重型,组间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高冠心病组治疗后血浆PRA、AngⅡ和ALD含量分别为(1.87±2.15)μg/L/h(、37.13±8.80)ng/L和(110.00±62.22)ng/L,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非常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越重,血浆PRA、AngⅡ和ALD含量越高。结论降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可直接调控血压,使血压维持在一个适当水平,是治疗高冠心病,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的关键,同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对预测高冠心病冠脉损害程度及监测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浆内皮素含量测定在门脉高压大出血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ET)是机体在缺血缺氧时产生的一种致损伤因子。已有许多学者发现ET水平升高可引起肝血管收缩,肝脏微循环缺血、缺氧而致肝功能损害。但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血浆ET水平变化情况研究很少有报道。现将2001-06~2003-03,61例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血浆ET水平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