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针,耳针结合对胆绞痛60例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实时超声监视下体针、耳针结合治疗胆绞痛60例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结果:显效50例,占83.3%,好转10例,占16.7%,有效率100%.实验性总胆管结石症的家兔电针组,电针30分钟后,胆汁流量增加差值为1,58±0.79(p=0.05),Oddi氏括约肌张力显著降低,针后即时降低差值为4.00±1.32(P<0.01),30分钟后为6.08±1.85(P<0.01).说明针刺能够解除或缓解Oddi氏括约肌痉挛及胆道阻塞.  相似文献   
2.
魏晋隋唐时期是针灸学迅速发展,成就斐然的承前启后重要时期。该文全面且细致地考察了这一时期针灸理论学术、临床应用、教育与传播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一L总结并提炼出其五个主要特点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的问世、重视灸法的研究和应用、明堂图的多次修订与完善、学校式针灸教育的兴起、针灸对外传播的发展与繁荣,并详细论述了这~。时期在以上五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与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3.
"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系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科研项目。它以历史为主线,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及动画等多种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示针灸学发展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及丰富的文博信息;另外,它还是一个集针灸科普知识、刺灸技法、医疗实景展示于一体的系统,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本文介绍其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展示的主要内容、系统制作特点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膜转运特性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73例CAPD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结果分为高转运组43例与低转运组30例,根据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分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对两组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原发病、年龄、体重、透析时间、超滤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超滤量、收缩压、舒张压、Hb、SGA评分、BUN、SC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转运组透析时间(14.35±13.88)个月,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DN) 16例、非DN 27例,TP(64.98±7.59)g/L,ALB(34.61±5.43) g/L,与低转运组的(24.20±19.62)个月、12例和18例、(68.73±6.96) g/L、(38.71±3.82)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腹膜转运特性CAPD患者营养状况存在明显差异,CAPD高转运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枣庄市台儿庄人民医院收治的DN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替米沙坦治疗,疗程24周。于治疗前、24周测定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血肌酐、肝功能、肌酸激酶、血清钾、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早期DN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胱抑素C作用,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系统考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把握其学术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针灸学才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甲襞微循环和穴位二氧化碳释放量为指标,观察针刺对周围世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周围世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平均病程6.7个月。针刺取穴,除头针运动区外,体针来用三阳经并治,以阳明胃经穴位为主。结果显示:周围世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针刺后,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和流态积分值明显低于针刺前(p<0.001)。穴位二氧化碳释放量除右冲阳穴外,其它各穴在针刺后均高于针前,大溪穴针刺前后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提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益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治疗周围世面神经麻痹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既往一些研究表明,针刺“人中”等穴位有抗休克的作用,本实验以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胰脏的影响。实验用雄性大白鼠60只,随机分为(1)内毒素休克组(按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入16mg E.Coli内毒素)75分钟后处死动物.(2)电针组于注射E.Coli内毒素一小时后电针“人中”或“足三里”穴15分钟。(3)对照组 实验毕断头处死动物速取胰脏冷冻干-25℃恒冷箱内,15分钟后把三组组织块放在同一切片托上进行切片,然后进行ACP、ATP、SDH、LDH、C_6PDH及5′-Nase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75例健康老人神灯(TDP)照射神阙穴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发现健康老人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在照射后明显降低,血流速度也明显加快(P<0.001)。提示TDP照射神阙穴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抗病防病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正常人体委中穴区刮痧前后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穴区刮痧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在10例健康人体膀胱经委中穴区刮痧,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观察刮痧前至刮痧后90min内,委中穴区及本经同侧经脉线上气海俞区域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利用LDPI图像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委中穴区刮痧后即刻至90min各时间段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1,P<0.01);委中穴区刮痧后15、60、90min时,本经同侧经脉线气海俞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与刮痧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委中穴区与气海俞穴区之间血流灌注量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穴区刮痧可明显增加本经经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沿经组织新陈代谢,是刮痧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及畅通气血运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