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脓毒症是由于免疫系统对于侵袭性感染的应答而成为一种异质性综合征。当伴随器官系统性功能紊乱或心血管性休克,会出现严重的脓毒症或脓毒症性休克,这是严重病患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报道显示,脓毒症是非冠脉ICU病患最主要的死因~([1])。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脓毒症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发病率为2%(所有住院病患)及6%~30%(ICU病患);发展中国家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自动化仪器法、纸片扩散法和E试验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9标准进行结果判读,使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57株非重复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阴性菌(4471)占66.2%,革兰阳性菌(2286)占33.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3.8%和69.9%,粪肠球菌对利奈唑的耐药率为7.6%,检出3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8%、22.9%和29.9%,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分别为6.7%(183/2726)、24.5%(145/593)、68.2%(305/447),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2.8%和13.2%、18.2%和13.8%、66.1%和66.0%。流感嗜血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53.4%。结论 临床分离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CRE有增加的趋势,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ium,VREfm)的毒力基因、转座子分型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经微量肉汤稀释法验证的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18株,采用梅里埃VITEK2对13种抗生素进行MIC检测;通过多重PCR检测Van耐药基因和7种毒力基因,重叠PCR分析耐药转座子Tn1546结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确定菌株序列型别,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进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 18株VREfm基因型和表型均符合VanA型;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等表现耐药,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表现敏感;毒力基因acm、esp、hyl检测率分别为94.4%、88.9%、83.3%;耐药转座子结构共检测到4种类型;MLST结果显示共有5种ST型别,均属于克隆复合体CC17.毒力基因esp、转院患者、尿路感染和万古霉素使用是VREfm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收集到的18株VREfm均为多重耐药菌,且均属于克隆复合体CC17.毒力基因esp检出率较高,且与万古霉素耐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无转化能力的肺炎链球菌(S.pn)减毒株R6ΔcomE,评价其作为S.pn活菌疫苗的保护效果。 方法:构建comE基因缺陷的R6ΔcomE株,评价R6、R6ΔcomE株的转化能力及其毒力;用R6、R6ΔcomE株分别对BALB/c小鼠进行黏膜免疫,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和脾细胞上清中IFN-γ、IL-4及IL-17A水平;用D39株经鼻腔黏膜感染免疫小鼠,观察生存时间和生存率。 结果:成功构建comE缺陷的R6ΔcomE株。体外转化实验中R6株转化菌量中位数为1 970 CFU/mL,体内转化实验中每只小鼠34 CFU,体内外实验中R6ΔcomE株转化菌量均为0;感染1×108 CFU D39株的小鼠于3 d内全部死亡,而感染相同剂量R6、R6ΔcomE株的小鼠均存活>21 d,且均于感染后72 h内清除细菌。R6、R6ΔcomE株黏膜免疫小鼠后,血清抗体滴度的中位数(P25,P75)分别达1.0×106(6.4×105,1.8×106)、1.2×106(8.1×105, 1.6×106),与相应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相应阴性对照组比较,R6、R6ΔcomE株免疫组IL-4、IL-17A均升高(P均<0.01),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免疫R6、R6ΔcomE株的BALB/c小鼠可抵抗D39株感染,生存率分别为60%和70%。 结论: R6ΔcomE株毒力弱,无转化能力,可诱导对S.pn感染的免疫保护,是一株安全有潜力的S.pn减毒活菌疫苗。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不带标签的NT-proBNP重组蛋白,并用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NT-proBNP抗体。 方法:从重组菌pET-32a(+)-NT-proBNP提取重组质粒,通过PCR扩增出目的DNA片段,插入pCold TF载体,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镍柱亲和纯化、HRV 3C蛋白酶酶切、镍柱亲和纯化,制备不带标签的纯蛋白质,并用临床商品化试剂盒验证其抗原性。用该蛋白质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体,western blot鉴定其特异性。 结果:成功获得高纯度的不带标签的NT-proBNP蛋白,该蛋白质能被商品化的试剂盒识别。用该蛋白质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制备出高效价高特异的抗体。 结论:成功制备高纯度的无标签NT-proBNP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NT-proBNP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艰难梭菌菌株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艰难梭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全年分离自临床的艰难梭菌,采用PCR技术检测其毒素基因,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耐药性,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临床送检粪便标本144份,分离培养出艰难梭菌33株,艰难梭菌阳性检出率为22.92%;科室分布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消化科为主;分离所得到的艰难梭菌体外实验均对万古霉素、甲硝唑和替加环素敏感,对红霉素和亚胺培南耐药检出株数最多,其次为克林霉素;33株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A+B+菌株24株,A-B+菌株1株;未检测到二元毒素基因cdtA和cdtB;产毒菌(25株)和非产毒菌(8株),两组菌株均对万古霉素、甲硝唑和替加环素敏感;非产毒艰难梭菌和产毒菌株对抗菌药物红霉素、亚胺培南、克林霉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产毒菌株;患者感染艰难梭菌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使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并出现2例死亡病例。结论非产毒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产毒菌株,并出现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菌株,提示本地区艰难梭菌耐药性可能增加,甚至可能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鉴定临床常见的细菌和酵母菌,比较鉴定结果的一致性,评价MALDI-TOF MS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鉴定能力。方法连续5 d鉴定123株临床分离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42株,革兰氏阴性菌71株,酵母菌10株。细菌鉴定同时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 MS(采用MALDI-TOF MS技术)和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酵母菌鉴定同时使用VITEK MS和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将MALDI-TOF MS与传统生物化学方法得到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一致的菌株采用16S r RNA测序验证。结果 MALDI-TOF MS与传统生物化学方法得到的鉴定结果相比较,革兰氏阳性菌鉴定符合率为78.6%(33/42),革兰氏阴性菌鉴定符合率为84.5%(60/71),酵母菌鉴定符合率为100.0%(10/1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及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的符合率可达95.0%。19株鉴定结果在种的水平上不一致的细菌经16S r RNA测序验证,MALDI-TOF MS的正确率为73.7%,传统生物化学鉴定结果的正确率为49.2%。结论与传统生物化学鉴定手段相比,MALDI-TOF MS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较好的鉴定能力,鉴定时间显著缩短,可实现临床微生物的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泌尿道来源大肠埃希菌(ECO)继发血流感染情况,探讨泌尿道来源ECO继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此种现象的分离率变迁情况,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泌尿道来源ECO继发血流感染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由泌尿道来源ECO继发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82例,与同期尿培养为ECO但无血流感染患者82例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计算2011~2013年各年及不同科室泌尿道来源ECO的分离率,绘制成表格进行分析得出分离率变迁情况。结果肾功能不全、尿管留置、发热、尿常规白细胞增多在试验组和阴性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危险因素。其中尿管留置、发热、尿常规白细胞增多具有显著关系,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泌尿道来源ECO继发血流感染为多因素所致,主要与尿管留置、发热、尿常规白细胞增多有关,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如泌尿插管等),严格无菌及消毒制度,密切关注临床症状及其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分离率的图表发现,泌尿道来源ECO继发血流感染的现象明显升高,并在该院呈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