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 同时也是膝关节运动中最易损伤的结构。ACL损伤常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 阻碍患者重返运动, 继发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目前, 临床上常选择自体移植物重建ACL, 但存在取材范围有限、供区并发症、无法早期重返运动等问题。韧带增强重建系统(LARS)人工韧带具有来源广泛、无供区并发症、快速康复等优势, 因而可避免自体移植物重建ACL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 笔者就LARS人工韧带的特点及其在ACL重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临床治疗ACL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骨化是强直性脊柱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目前有很多关于强直性脊柱炎骨化的研究,包括炎症与骨化的关系、骨化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等。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化过程,彻底弄清其骨化的机制,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 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 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 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 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 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和后稳定型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排除患肢有外伤史和手术史的患者,最终纳入74位患者,其中后交叉韧带保留(CR)组35例,后稳定型假体(PS)组39例。分别记录CR组和P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 d血红蛋白浓度,以及术后2周、1年、3年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最大屈曲角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ROM、最大屈曲、HSS、WOMAC在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CR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PS组(t=-16.68,P<0.001),且术后3 d血红蛋白浓度也明显高于PS组(t=6.95,P<0.001)。术后2周、1年和3年的随访数据中,CR组的膝关节ROM和最大屈曲度均显著大于PS组,其中术后3年ROM(F=10.358, P<0.001),最大屈曲度(F=10.358, P<0.001)。 结论CR假体和PS假体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均可作为初次膝关节置换的假体选择。但是在术后早期,CR假体失血量更少,更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同时与PS假体相比,CR假体在术后早期可能会拥有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屈曲度。  相似文献   
5.
6.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保留假体的清创术由于创伤小、花费少,目前仍被推荐作为急性PJI的首选治疗。但文献报道的成功率差异极大,如何提高保留假体清创术的成功率,本文对该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在PJI的治疗中,早期及时诊断PJI和明确致病微生物仍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然而,现有的细菌培养技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二代测序技术因其具有快速、准确、全面地诊断致病微生物等特点,逐渐被应用于PJI的诊断之中。然而,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关节外科医师对于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诊断PJI中的应用仍缺乏了解和认识,本文对该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治疗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症状局限于膝内侧;膝关节内翻畸形,且胫骨近端内翻畸形。排除标准: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半月板损伤或有手术史;膝关节屈曲挛缩>10°;严重肥胖。手术方式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测量术前、目标及术后的机械胫股角(mT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会聚角(JLCA),测量术前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7)岁,平均随访(11±3)个月。术后mTFA、MPTA、JLCA及力线位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术前[67(60,75) vs. 51(46,61)(Z=-4.22,P<0.001),67(59,71)vs. 55(49,59)(Z=-3.64,P<0.001)];术后mTFA、力线位置、矫正角度及撑开高度与术前规划目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探查发现6例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其中2例患者为内侧半月板后脚根部撕裂),5例存在内侧肥厚或纤维化的滑膜皱襞,4例股骨内侧髁明显骨赘增生,均予以相应处理。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能获得与术前力线矫正计划一致的精确性;关节镜探查时处理关节内半月板、滑膜及骨赘增生等病理性改变,改善内侧间室的局部环境,是提高胫骨高位截骨术疗效必要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后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在膝关节运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运动医学及关节外科的发展,后交叉韧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研究进展,梳理后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功能,并阐述后交叉韧带缺失给膝关节带来的病理生理改变,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后交叉韧带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