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陆水网地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6~2010年,在南陵县奚滩村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观察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螺情、人畜病情变化情况,评价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0年试区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家畜感染率较实施前分别下降94.2%、100%、100%和100%,连续4年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结论 在内陆水网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HBsAg人群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吸虫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在安徽省一中度血吸虫病流行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二送六检)和血清学方法(ELISA法、IHA法串联筛检方案)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检测,同时平行检测HBsAg(ELISA法),并进行相关个案调查。结果 1)居民HBsAg阳性率11.21%(105/937),其中男性12.38%(50/404),女性10.32%(55/533),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wald=1.545,P=0.214);25-34岁及以上年龄组HBV感染的危险度(OR)是5~14岁组的8.852~10.5ll倍(P均d0.001);2)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与HBsAg携带率年龄性别分布曲线走向基本一致,有随年龄增大而上升趋势;≥25岁居民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粪检阳性率、HBsAg携带率分别在30%、3.13%和10%以上;3)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与非血吸虫病患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7.69%和9.96%,HBsAg平均A值分别为0.180(一0.005,0.364)和0.234(0,141,0.327),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血吸虫抗体阳性与阴性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12.26%、10.66%,HBsAg平均A值分别为0,246(0,166,0.327)和0.241(O.182,0.301),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HBV与血吸虫感染有相关性,但≥25岁居民血吸虫合并HBV感染的潜在威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3.
1951~1995年,我县共治疗各型晚期血吸虫病人(以下简称晚血)172例,现根据临床资料作一初步分析,籍以了解45年来我县晚血的状态,为制定今后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45年来的全部晚血个案卡和住院病历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并逐一进行回顾性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在南陵县选择1个较重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家畜圈养"、"改厕"或"建沼气池"等控制传染源措施.要求淘汰所有耕牛和菜牛,其它家畜圈养,所有住户建造粪便无害化处理厕所或沼气池,家庭普及自来水.结果 项目实施1年后.59.0%的耕牛被淘汰,57.6%的住户建立了无害化厕所,安全用水率29.1%,生猪全部实行了圈养;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63.9%.耕牛感染率下降100.0%,感染螺密度下降100.0%.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南陵县柏山渠灌区为中型自流灌溉水系,年平均灌溉时间为7个月,且流水不断、杂草丛生,渠系自然连接,形成一网状排灌系统 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场所,也是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的重要地带,再感染现象十分突出[1].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情境教育对预防小学生血吸虫感染的效果,以探索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新模式。方法我们在一山丘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选择了相距7.5km,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状况相同的两个村的两所小学,其三年级以上学生为实验对象。对一所小学分别在易感季节前、放暑假前和秋季开学后对研究对象在疫源地现场开展3次情景教育,每次一节课;在相同时间对另一所小学的研究对象在教室开展常规课堂教育。结果通过情景教育,学生的血防知识正确率由教育前的29.9%上升到65.4%,血防信念由88.1%上升到93.5%,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卫生血防行为无明显改变,学生血吸虫感染率由3.15%下降到0.9%,差异有显著性。通过常规课堂教育,学生血防知识和血防信念正确率均无明显改变,而卫生血防行为由教育前的45.0%上升到教育后的55.0%,差异有显著性,学生血吸虫感染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情景教育预防小学生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课堂教育,是一种花费小、效果好、操作简便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新模式,值得在中小学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山丘型自流灌溉地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的规律与流行因素,为控制病情、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南陵县一灌区中度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观察试区,追踪观察92例感染者中,经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76人在一个感染季节内的再感染情况。结果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化疗后经过一个完整的传播季节,其再感染率高达26.3%,超过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其中,春季和夏季的再感染率均为5.8%;秋季再感染率为16.4%,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301,P=0.0428)。不同季节人群接触疫水频率无显著差异(χ2=2.694,P=0.8461),生活性接触疫水方式占47.8%、生产性占45.1%、娱乐性占7.1%。结论该地人群再感染秋季最高,尤其好发于男性、青少年。本研究为当地制订预防血吸虫再感染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7年的调查,我县发现晚期血吸虫病人(下称晚血)154例。在调查现症病人的同时,对历史晚血病人作了回顾性调查。现就该组病人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指标作一分析,以利今后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县现有13个二层村,139个三层村。人口总数二层村与三层村之比虽约为1:10(35 955/332 212),但近2年血吸虫病粪检阳性人数之比却约为5:1;且现有易感地带全部分布在二层村,所以控制二层村病情对我县血吸虫病防治起关键性作用。为此,我县于1997年5~6月对病情严重的奚滩、弋江、葛村3乡镇进行了流行村调查。  相似文献   
10.
1994年8~10月间弋江镇沿河村首发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22例,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病例情况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原学检查阳性、有明显的疫水接触史及症状与体征。22例中男性20例,女性2例,男女比10∶1,最大年龄49岁,最小7岁,15岁以下7例,占31.8%,15~44岁12例,占54.5%(表1)。其中农民15例,学生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