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整合课程模式是国外医学教育主流的先进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国内医学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本文介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系统整合课程中骨骼运动模块的实践以及学生反馈。课程组根据临床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建立整合课程团队,整合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优化授课方式,改进课程考核形式等。通过该整合课程的实施,我们认识到新课程体系以培养优秀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各学科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病灶彻底清除后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比较.方法:①实验对象:2003-01/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4例,随机选择4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材料:Osteoset-T人工替代骨: 由美国瑞特(Wright)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骨移植替代材料.③实验方法:实验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带妥布霉素的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对照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单纯自体骨植骨内固定.④实验评估:根据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住院19.5 d(12~27 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2×109.②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Cobb角15°,畸形矫正角度没有丢失.③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40%(8/20);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5%(17/20),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10%(2/20例),术后6个月达55%(11/20).术后1年两组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胸腰椎脊柱结核骨融合术中可以补充植骨量,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相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过程中脊柱冠状面Cobb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导致术后侧方成角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3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术前、腰桥前、腰桥后(16例使用了腰桥)、撑开器后、切椎间盘后、加压后、术后前后位X线冠状面Cobb角,并测量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解剖特点分为全部病例组、胸椎组、腰椎组、L1组、L2/3组;根据是否使用腰桥分为腰桥组、无腰桥组.分析各组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冠状面Cobb角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数据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组、腰椎组、L1组、L2/3组、无腰桥组、有腰桥组6个组中均存在摆体位时脊柱向对侧轻度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切椎间盘后及有腰桥组的腰桥后脊柱出现明显向同侧侧方成角,应用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后加重此趋势.胸椎组在前4个节段变化小,仅在加压安棒后出现脊柱向对侧侧方成角的现象.重复数据测量两两比较显示胸椎组与腰椎组以及胸椎组与L1组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主要因素是椎体螺钉A+D角或B+C角.[结论]除胸椎组外应用腰桥和撑开器撑开后导致了明显的脊柱侧方成角,此可能会诱导术中安置椎体螺钉的方向出错.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椎体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股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已成为关注热点,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allograft prosthesis composite, APC)和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是重建股骨近端大段缺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1-6]。相较于人工肿瘤假体,APC有利于骨量保留;注重生物重建,术后功能好;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后增加人工关节固定臂;使用寿命更长,且能够有效避免关节脱位,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术后感染、骨折、骨不愈合、骨吸收、疾病传播和手术难度大等[4-10]。APC根据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混合型(即假体异体骨骨水泥固定,假体宿主骨非骨水泥固定),目前,非骨水泥型和混合型APC较为流行,但骨水泥型APC因其初始固定佳、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等因素,仍有可借鉴之处。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骨水泥型APC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总结骨水泥型APC术后并发症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述3D打印定制一体化半骨盆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技巧,评价并讨论该假体治疗髋臼周围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我中心共11例髋臼周围原发恶性肿瘤接受3D打印定制一体化假体半骨盆置换术患者资料.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45.6岁,其中累及骨盆Ⅰ、Ⅱ区3例,累及骨盆Ⅰ、Ⅱ、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病灶彻底清除后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比较。 方法:①实验对象:2003-01/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4例,随机选择4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材料:Osteoset-T人工替代骨: 由美国瑞特(Wright)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骨移植替代材料。③实验方法:实验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带妥布霉素的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对照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单纯自体骨植骨内固定。④实验评估:根据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 结果:①患者平均住院19.5 d(12~27 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2×109。②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Cobb角15°,畸形矫正角度没有丢失。③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40%(8/20);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5%(17/20),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10%(2/20例),术后6个月达55%(11/20)。术后1年两组的融合率均为100%。 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胸腰椎脊柱结核骨融合术中可以补充植骨量,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相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邻颈椎节段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植骨融合的效果,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2月对确诊为C3~7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C4~6椎间盘置换术,C3,4及C6、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行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2d下床行颈椎功能锻炼,术后3周~3个月颈椎支具制动。以术后动力位X线片衡量其颈椎活动范围。结果术后患者颈椎活动时无疼痛,脊髓神经症状有所缓解。获随访1年2个月,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四肢感觉、肌力正常。动力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活动范围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早期加强颈椎功能锻炼,再限制颈椎活动,可较好地处理术后活动和制动的矛盾,达到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区张力侧骨小梁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选择16例低能量创伤致股骨颈骨折需要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术前行健侧髋部骨密度检测。因活体取材困难,故选取5根青年同种异体股骨为对照组。在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颈张力侧骨小梁中,切取5mm×5mm×10mm的松质骨,行Micro-CT扫描分析微结构参数。分析两组之间微结构参数的差异及实验组患者微结构参数与骨密度之间关系。结果 实验组微结构:骨体积分数(BV/TV) 0.0645±0.0259,骨小梁数量(Tb.N) (0.8078±0.2212) mm-1,骨小梁厚度(Tb.Th ) (0.0836±0.0212) mm, 骨小梁距离(Tb.Sp) (1.2197±0.4492) mm,连接密度(Conn.D) 1.8577±1.0217, 结构模型指数(SMI) 1.7780±0.5168。对照组微结构:BV/TV 0.1470±0.0633,Tb.N (1.2692±0.1376)mm-1,Tb.Th (0.1201±0.0414) mm,Tb.Sp (0.6810±0.1129) mm,Conn.D 3.3585±1.7851,SMI 0.8781±0.666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髋部张力侧松质骨小梁显著破坏,各微结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微结构参数与骨密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区张力侧骨小梁明显破坏,这可能是髋部骨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总结地震中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该类损伤的预防和救治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12日~6月15日收治的281例地震脊柱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55例;年龄7~86岁,平均(46.32±12.47)岁。合并其他部位创伤的有223例。246例无手术指征伤员均在病情平稳后转运至院外及省外。35例在我院经手术治疗并获随访21~28个月,平均29.4个月。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7~76岁,平均38.2岁。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其手术前后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椎管截面积改善情况,依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估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中老年人群、女性、农民和室内活动均是脊柱伤的高危因素。受伤的原因以重物砸压、坠落最为常见。脊柱骨折的部位集中在T11~L2,并有较多多节段脊柱骨折。随访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2级及以上为54%,l级为38%,术后总的恢复率为91%。结论分析总结地震灾害中的受伤机制及损伤特点,有助于对伤员及时准确地诊治,减少脊柱损伤的漏诊误诊。早期的减压、固定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的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