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坦洛新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结石直径〈0.8cm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坦洛新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观察2组结石排出率及结石排出时间。结果治疗组结石排出率为76.7%高于对照组的36.7%,结石排出时间为(5±2)d短于对照组的(1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坦洛新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能显著提高结石排出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居各种死因首位。因此,对人体心血管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诊断尤为重要。相较于传统的外周动脉压,中心动脉压(central arterial pressure, CAP)与许多心血管事件发生有更高的相关性,通过测量CAP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人体血压的真实情况,并为诊断和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实现高精度、高泛化能力、低成本的CAP无创测量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CAP测量现状,从参数测量与波形测量两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并探讨现有方法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血乳酸(LAC)、乳酸清除率(LCR)在新生儿窒息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1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1 min 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32例和重度窒息组39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61例和死亡组10例。记录一般资料、aEEG异常率,入院时及治疗6 h后LAC水平及6 h LCR。记录不同aEEG分度与窒息新生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EEG及LAC、LCR对窒息新生儿病情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窒息组血pH值、6 h LCR均低于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aEEG异常率、入院及6 h LAC水平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死亡组血pH值、6 h LCR均低于存活组。死亡组aEEG异常率、入院及6 h LA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轻度窒息组aEEG情况优于重度窒息组,存活组aEEG情况优于死亡组(P<0.05);aEEG、LAC、LCR预测窒息新生儿病情的AUC分别为0.682、0.7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一期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0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一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术中及时发现修复8例,修复方式:单纯留置双J管2例,行输尿管端-端吻合1例,输尿管黏膜剥脱复位并内置双J管3例,即时行自体肾移植1例,阑尾代输尿管1例;术后72h内发现并修复11例,修复方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5例(其中2例为双侧),膀胱管状瓣输尿管成形术4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2例,以上19例均一次修复成功,成功率为95%。超过72h后发现1例,行输尿管腹壁造瘘,6个月后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成功。结论输尿管损伤后处理较为复杂,不同部位、不同形式的损伤其治疗方法不同;在损伤72h内可行一期修复,成功率高,超过72h应行输尿管腹壁造瘘,待二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后首次修复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泌尿外科收治20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一期修复的病例资料.结果 术中及时发现修复8例,修复方式:单纯留置双J管2例,行输尿管端-端吻合1例,输尿管黏膜剥脱复位并内置双J管3例,即时行自体肾移植1例,阑尾代输尿管1例;术后72h内发现并修复11例,修复方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5例(其中2例为双侧),膀胱管状瓣输尿管成形术4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2例;以上19例均一次修复成功,成功率为95%( 19/20);超过72h后发现1例,行输尿管腹壁造瘘,6个月后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成功.结论 输尿管损伤后处理较为复杂,不同部位、不同形式的损伤其治疗方法不同;在损伤72h内可行一期修复,成功率高.超过72h,应行输尿管腹壁造瘘,待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