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北京市某社区1645名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入户调查资料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该社区35岁及以上慢性病人群患病后47.96%的人选择看医生,40.67%的人选择买药(包括家庭药箱),11.37%的人选择自我护理;该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居住小区、文化程度、就业状态、医疗保障形式和疾病的发生情况等。结论:加强慢性病防治,积极开展弱势人群自我护理和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主动迎接医疗改革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张蔚湜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98-1700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类期望寿命显著增长,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切已影响了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在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疾病调查中表明:在全球,传染性疾病在减少,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增多,1990年全球死亡5047万,其中55%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至少占发展中国家全部死亡的40%,占工业化国家的75%,可以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我国及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20世纪90年代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国际比较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描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在国际上所处位置,预测将来缺血性心脏病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以便表明缺血性心脏病防治重点以及优先考虑的对策。方法根据第九次修订国际疾病分类(ICD-9)标准,对卫生部1990—1999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及日本等国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灰色动态模型理论建立我国城乡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趋势预测模型。结果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在国际间处于较低水平,但呈上升趋势。结论我国缺血性心脏病的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及卫生保健水平不是影响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高低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