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仍是药物治疗,即通过药物进行的抗凝、溶栓治疗。对于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近相同、尤其缺乏影像学资料及其随访。我科自2000-10~2002-05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28例,共28条肢体,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烟与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关系。方法将20只W istar雄性大鼠置于干燥容器内,取烟草30 g于燃烧罐内缓慢燃烧,用塑胶管将烟雾导入干燥容器内,每次15 m in,1~2次/d。再将25%的烟草提取液皮下多点注射于大白鼠后肢动脉周围,1次/d。观察大鼠肢端体征,切取大鼠后肢血管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7只大鼠后肢动脉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余13只大鼠未出现。结论吸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因素之一,但单纯吸烟不一定会导致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已成为临床多发病之一。DVT后期可发生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病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倾向于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溶栓、抗凝、祛聚等药物治疗。静脉取栓术因其创伤大、术后易复发效果欠佳。我院自2002年12月开始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胭静脉置管局部溶栓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2年12月至2003年5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病人分别采用胭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27例)、常规药物治疗(21例),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显效率92.6%.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2.6d。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显效率81.0%,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7d。结论 置管溶栓术与常规的药物治疗相比,治愈率、显效率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2008年3月,我们应用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男71例,女25例;年龄60—80岁。病程4—21a。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包括卧位性心绞痛)45例,初发性心绞痛23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治疗对家兔肢体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 切除新西兰兔右后肢全长股浅动脉并结扎股深动脉以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空质粒对照组(EP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组)、VEGF基因治疗组(VEGF组)及联合治疗组(BV组),每组各8只.分别于治疗后28 d及30 d进行动脉造影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EP组、BMSC组及VEGF组的新生血管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组的新生血管计数较其余3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7,P<O.01).BMSC组及VEGF组的VEGF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达,与E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4.32,P<0.01).BV组的VEGF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表达,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64.32,P<0.01).结论 BMSC联合VEGF基因治疗兔肢体缺血可使VEGF获得稳定而有效的表达,从而改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5月对1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造影,导管碎栓、抽栓、溶栓治疗,其中12例术中应用球囊辅助碎栓,术后处理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调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率在2~3。结果术中即刻造影显示8例主干完全开通,11例部分开通。术中16例肺动脉压下降至16~37 mm Hg,3例肺动脉压升高至39~62 mm Hg,考虑末梢血管痉挛所致。基本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3例。19例随访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可以迅速恢复肺灌流量且相对于外科手术微创、简单,与全身静脉溶栓比较更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8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均抽取自体骨髓血,体外提取单个核细胞,行缺血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术后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将患者分为高浓度注射组和低浓度注射组,比较两组移植前后缺血改善情况。结果:28例患者总的疼痛缓解率及麻木感和冷感缓解率均为100%,5例溃疡出现愈合迹象,移植后临床评分(10.96±2.09)低于移植前(14.25±2.41),P<0.05;高浓度注射组注射前后评分差值(3.92±1.16)大于低浓度注射组(2.81±1.52,P<0.05。除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浅静脉曲张外,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干细胞提取的数量、动脉缺血的范围,尤其是干细胞注射浓度对于其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永久性、节段性扩张,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动脉退行性疾病,多见于65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瘤体年扩张率亦加快,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可达90%[1].超声监测研究显示AAA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达5%,预计未来20年随着对AAA的监测加强,AAA的检出率还会增加[2,3].尽管AAA的外科手术以及围手术期处理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AAA的高致死率主要源于AAA的破裂[4,5].对于瘤体直径≥5.5 cm的大AAA,其破裂的风险增加,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和腔内支架修复术是防止其破裂的有效途径.相比之下,直径<5.5 cm的小AAA多呈缓慢扩张的趋势,破裂的危险性小,而且早期行开腹或腔内修复对改善生存率并无益处[6,7],对于此类患者目前推荐的处理方法是定期影像学检查监测瘤体直径,一旦瘤体直径达到5.5 cm或瘤体扩张率>1.0 cm/年,才会实施选择性修复术.显然,对于小AAA,这种建立在“观察等待”基础上的疗法是不够的.在常规腹部筛查过程中AAA的检出率较高,其中高达90%为直径<5.5 cm的无症状的小AAA[8].因此,亟待一种更为积极的方法来稳定或延缓小AAA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个月(6~54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个月,1,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