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仪征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对监测点居民、家畜感染情况和螺情进行调查。结果2006年5个监测点血检阳性率1.63%,居民感染率0.10%(6/5832)。5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0.0172只/框(每框=0.11m^2),感染性螺密度为0.0001只/框。结论仪征市虽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但感染性钉螺的存在和现症患者的出现提醒仍要加强防治力度,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2.
陈前  田斌  张正球  唐明亮  吴锋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10-1312
目的观察异地江滩钉螺迁入仪征新涨滩后的生存、繁殖和螺口消长动态变化,为江滩现场螺情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鄂、赣、皖和仪征本地江滩钉螺,在室内作适应性饲养数天并作雌雄配对后放入现场滩地特制的螺笼内饲养,定期观察其钉螺的生存、繁殖和螺口消长变化。结果鄂、赣、皖3地江滩钉螺迁入新涨滩地后的越冬死亡率为15.96%~21.74%,年生存率在21.33%~30.38%之间;三地钉螺与本地对照生殖腺发育正常,呈现明显的季节和周期变化特征;产卵高峰期在3~5月间,其中鄂、赣、皖三地钉螺比本地对照的产卵高峰有所推迟(约15d左右),而产卵数、螺卵孵化率和年增殖倍数与本地对照钉螺间均无显著差异(χ2=0.11820、0.62540和1.38699,P均〉0.05);同时在长江汛期实验滩地水域打捞漂浮物检获钉螺6次(68只)。结论鄂、赣、皖三地钉螺迁移至仪征新涨滩地后均能生存和繁殖并受着外来钉螺随漂浮物侵袭滩地的威胁,但在短期内不会构成滩地螺情的迅速蔓延。提示今后加强新涨滩地的螺情监测,防止外来钉螺侵袭并对现有密度较高的有螺滩地,强化灭螺措施确保灭螺质量依然是关键,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获得5%杀螺胺颗粒剂现场应用的技术指标, 为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应急处置提供钉螺控制新技术。 方法 方法 在扬州市邗江区 (小现场) 和仪征市 (大现场) 各选择1个环境进行5%杀螺胺颗粒剂喷撒灭螺试验, 比较不同剂量、 不同时间和是否环境清障条件下的杀螺效果。 结果 结果 小现场试验显示, 30、 40、 50 g/m2 5%杀螺胺颗粒剂喷撒1、 3 d和7 d后, 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4.55%、 68.41%和73.45%, 57.27%、 68.59%和80.28%, 63.49%、 77.58%和85.55%; 其中30 g/m2 与40 g/m2 剂量组在喷撒后1、 3 d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喷撒后7 d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49, P < 0.05), 40 g/m2 与50 g/m2 剂量组喷撒后1、 3 d和7 d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大现场试验显示, 未清障和清障环境采用40 g/m2 5%杀螺胺颗粒剂喷撒3、 7 d和15 d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 85.29%、 83.89%、 83.41%和87.70%、 91.02%、 91.84%; 清障组喷撒后3~15 d钉螺总体死亡率为90.02%, 显著高于未清障组 (84.28%)(χ2 = 9.950, P < 0.05); 清障与未清障组喷撒15 d后活螺密度分别由19.90只/0.1 m2 和19.83只/0.1 m2 下降至0.60只/0.1 m2 和2.60只/0.1 m2 , 分别下降了96.98%和86.89%。 结论 结论 5%杀螺胺颗粒剂现场喷撒灭螺适宜剂量为40 g/m2 , 对环境中高于50 cm的植被清障将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评估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为江滩地区传播阻断后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在扬州市沿江的广陵、 邗江、 江都、 仪征和开发区5个区 (市) 开展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水上流动传染源、 江滩保虫宿 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 评估和分析江滩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潜在传播因素与风险特征。结果 结果 2015年, 在扬 州市沿江地区确定15个重点水域, 共投放哨鼠1 500只, 饲养后总存活率为99.33%; 解剖哨鼠1 490只, 未查到阳性哨 鼠。共检查水上流动人员5 576名, 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人; 共检查家畜3 566头 (只), 其中牛171头、 羊1 895只、 猪1 500 头, 未查到病畜。2016年1-3月在8块江滩共投放3 200只鼠夹, 在6块江滩捕获野鼠62只, 野鼠捕获率为1.94%, 未发现 感染血吸虫的野鼠; 在7块江滩检获新鲜野粪35份, 其中牛粪11份、 羊粪17份、 狗粪2份、 其他野粪5份, 分别占31.43%、 48.57%、 5.71%和14.29%, 对检获的野粪进行检测, 未查出阳性野粪。结论 结论 扬州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低, 但 江滩放养的牛、 羊等家畜粪便所致污染是疫情发生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江苏省仪征地区疟疾流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仪征市2006--2012年疟疾疫情报表及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诊断标准为WS259—2006疟疾诊断标准;人口资源来源于仪征统计年鉴。结果仪征市2006--2012年共发生疟疾2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60/10万。间日疟20例,恶性疟3例,三日疟1例。2006--2009年全是间日疟的病例,2010年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的病例,2011年出现1例输入性的三日疟病例。该地病例2例,输入性病例22例,其中国外输入性病例为7例。结论该市疟疾处于稳定态势,病例以输入性为主,2008年以来国外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且以恶性疟为主,还出现了1例三日疟病例。提示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出国务工人员的管理,开展疟疾监测,以防发生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6.
<正> 仪征市地处长江北岸,辖区内沿江6个乡(镇)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1.80万余。全市现有江滩面积3 000 hm~2,其中芦滩1 000 hm~2,大都沿江岸呈狭长型分布。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长江洪水不断,导致江滩有螺面积不断增加,至1993年已达170 hm~2,急性感染时有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如继续采取以灭螺为主的防治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江滩兴建船厂后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控制以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血吸虫病流行区2个镇作对比研究:下游十二圩江滩兴建船厂,上游青山镇江滩无船厂,2个镇均按常规进行血吸虫病防治,进行7年回顾性调查。分析江滩兴建船厂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结果 螺情:十二圩和青山2镇钉螺面积分别下降84. 46%、74. 59%。病情:人群粪检阳性率十二圩明显高于青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 38,P2=32. 25,P<0. 01)。结论江滩兴建船厂后,沆动人口增加,船厂生产和生活条件简陋,短期内可造成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8.
仪征市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仪征市地处长江北岸,沿江6个乡(镇)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1 680.39万m^2,流行区总人口11.80万余人,历史查出血吸虫病患者21 209人.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于1974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1980年后,由于长江大水,灭螺工程大都被冲毁,江滩有螺面积不断增加,至1993年已达170多万m^2,急性感染时有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如继续采取以灭螺为主的防治对策,将会直接影响长江的蓄洪、防洪和生态平衡.因此,为了寻找适合现阶段江滩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对策和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从1993年起,按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先后对4个有螺江滩实施了综合治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仪征市疟疾流行态势,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0-2016年仪征市疟疾病例个案和防治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和分析。 结果 2000-2016年仪征市共发生疟疾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6/10万。2000-2010年间仪征市主要是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从2011年起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且呈点状散发状态。结论 仪征市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1年以后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提示现阶段疟疾防治的重点是加强对来自非洲高疟区回归人员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仪征市2002~2008年钉螺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仪征市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期规划(2004~2008年)前后钉螺消长情况,探讨钉螺面积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08年间不同环境类型螺情指标逐年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江滩钉螺面积与通江河道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2005年前钉螺面积变不大。之后强化灭螺措施,江滩和通江河道实施综合治理,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内陆和感染性钉螺最终消灭。江滩钉螺面积与通江河道钉螺面积尚不能确定有线性相关关系(r=0.393,P〉0.05);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891,P〈0.05)。结论全覆盖药物灭螺结合综合治理有螺江滩和通江河道是控制钉螺面积直接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