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9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26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40篇
神经病学   211篇
特种医学   1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44篇
综合类   561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33篇
  3篇
中国医学   111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造影作为放射学的常规检查,在文献中占据篇幅较大.查阅文献发现,关于病人静脉造影后的主观病痛的资料很少,或只有少数病例报道.其原因为病人和放射科医生之间缺少反馈联系. 为了能得到关于这些主观病痛的较详尽资料,两年来每一个在Esslingen市立医院的放射学中心作了损伤性检查(包括静脉造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SCT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4例常规X线平片或临床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MPR、SSD和VR重建,对骨折的部位、范围、碎骨片的数量或骨折程度、胫骨平台受累情况、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程度及骨组织的缺损等做出评价。骨折的分型根据Swiss AO-ASIF法。结果:24例患者中有1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轴位MSCT和MPR、SSD及VR重建图像综合做出的诊断一致。结论:MSCT及其MPR、SSD、VR重建技术对于胫骨平台的骨折分型及术前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牙分割线铸造核桩冠修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牙桩核修复因根管就位道方向不一致修复效果欠佳[1]。我们针对磨牙多个牙根方向不同的特点,采用一种新的核桩冠技术修复后牙残根残冠,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脊液漏所致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 1例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应用同位素脑池造影和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确定脑脊液漏口的位置 ,然后在相应节段进行硬膜外血液修补治疗 ,并进行随诊观察。结果 同位素脑池造影没有发现脑脊液漏的直接征象 ,但放射性核素过早在膀胱内出现 ,并难以升达枕大孔和基底池到达脑部 ,显示有脑脊液漏的间接征象 ;脊髓造影后进行CT薄层扫描显示脑脊液漏发生在T4 段 ,17mL自体血注入病人的硬膜外腔 ,3天后病人症状缓解 ,临床治愈。结论 同位素脑池造影能够提供脊髓脑脊液漏的间接证据 ,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能够准确确定脑脊液的漏口位置 ,硬膜外血液修补是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骨样骨瘤(OsteoidOsteoma)是一种源于成骨性结缔组织、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由Jafe在1935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发生部位约半数以上在下肢,下肢中又以股骨和胫骨最为多见[2]。查阅80年代以来的有关文献,国外文章约300余篇,且有较大...  相似文献   
6.
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kb,含有75个外显子,编码14kb mRNAE。该基因的异常导致其蛋白产物抗肌萎缩蛋白异常,从而在临床上出现病情严重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和病情缓和的Becker肌营养不良症(BMD)。60%以上的DMD/BMD是由于该基因部分外显子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7.
自从法国医学家Guillaume-Benjamin-Amand Duchenne于1861年首次详细描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以来,不少临床医学家和遗传学家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已在诊断和遗传咨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治疗上却停滞不前.仍然无法阻止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和在20岁左右死亡的命运。这是一种既令人感兴趣又使人悲伤的疾病.感兴趣的是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和神秘的疾病本质,悲伤的是虽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仍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肌萎缩随着儿童的发育而逐渐进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在青春期或青年期无一例外地走向生命的终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有学者曾报告33例心脏损伤,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手术后22例存活,而经急诊室再转入手术室的病人,10例中仅有2例存活,前一组病人到达医院距离手术时间平均为21min,后一组为62min。可见医院院内急诊程序有待思考,病人是直接送往急救单元(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还是经急诊室再转入急救单元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在术后面神经肿瘤侵犯段功能评估上的价值和对早期面神经修复的指导意义。方法 比较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和术后2周、6个月患侧面神经功能的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分级恢复到Ⅰ-Ⅱ级者,术末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均>0.3。结论 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是判断术后面神经远期功能,特别是肿瘤侵犯段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术中直接修复面神经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综述了10年来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研究概况。主要包括①DMD的临床研究。②血清生化研究表明CK、LDH、Mb是诊断DMD病人和携带者的敏感指标。③心脏无创性检测和肌肉超微结构研究。④部分抗肌萎缩蛋白基因YAC物理图谱,精细限制酶图谱和缺失热区的核苷酸顺序分析,首次发现内含子中AT富集区的同源顺序与DMD断裂有关。⑤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热区疏水肽段存在与否与DMD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