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7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8例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208例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调查结果. 采用变应原浸液皮肤点刺方法. 皮试阳性者169例, 占81.25%.变应原浸液内含18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 尘螨的阳性率最高达78.85%, 其次是室尘的阳性率为35.58%, 烟的阳性率为32.69%.无一例对其它变应原呈阳性反应, 过敏原皮试阳性率无性别差异, 与有无个人及家庭过敏史无关. 哮喘婴幼儿皮试阳性率低于哮喘患儿, 哮喘皮试阳性率在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有随着年龄加大而渐增的趋势. 结果提示: 尘螨、空气污染和被动吸烟是诸多哮喘触发因素中具高度危险性的因素, 加强这方面的对策研究对儿童哮喘的防治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治疗中联合使用中药能否提高疗效。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安定片及谷维素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合逍遥散加减。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 (78 1% )、有效率 (93 8% )均分别高于对照组(2 3 3%、5 0 % )。结论 :联合使用中药可明显提高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丹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金志  张均倡  罗上武  王岭  张云 《中草药》1998,29(8):542-544
用CCl4建立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了叶下珠复方肝丹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肝丹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组织结构破坏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轻;与乙肝宁组相比,各项指标变化略占优势。提示肝丹对实验性慢性肝损伤有保护肝细胞、减少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医源性鼻腔异物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7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左耳流脓2年于1 998年8月1 9日就诊。患儿在2年前因左鼻出血在他院行鼻腔填塞,此后不久出现流脓涕、鼻塞,继之左耳流脓,并有臭味,在他院诊为“鼻窦炎、中耳炎”。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症状可缓解,但停药不久即复发,再次抗炎仍有效,如此反复治疗2年未愈。检查:一般情况好,左外耳道可见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有臭味,用3%过氧化氢液洗净后,见鼓膜慢性充血,紧张部前下有一小穿孔,两鼻腔可见大量黄脓涕,擤净后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大,左总鼻道可见一暗褐色异物,扁平状,诊断为:①左鼻腔异物,②左侧慢性中耳炎。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自评在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患者103例,按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心胸外科护理常规落实各项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教会患者使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在出院后由患者落实营养自评及记录,每两周一次。护理人员在电话回访中,就患者的自评结果进行相应指导,每月一次。于出院3月后门诊复诊时,护理人员应用主观全面评价方法(SGA)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并记录两组患者3个月内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在出院后2个月、3个月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3月的SGA测评结果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月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食管癌术后患者在出院后进行NRS-2002自评,能为医护人员客观了解患者营养状况提供依据,及时为患者提出客观、正确、个性化的建议,对异常的营养状况进行早期预警。通过营养状况的管理,帮助患者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福寿螺处于休眠期对其体内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感染性的影响。 方法 来自实验室的广州管圆线虫L1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后第1 天螺置于25.0~25.5 ℃ 恒温室中休眠,观察体内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第13天起解剖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情况。感染后第20 天福寿螺置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休眠2个月,每隔10 d观察螺体内幼虫活力。检获的L3幼虫经口或腹腔注射感染SD大鼠,观察其感染性。同时观察螺的生存与体重变化情况,并以水族缸饲养螺作平行对照。 结果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且其幼虫发育历期为(16.3±0.6) d,显著快于水族缸饲养螺(17.6±0.96)d(t=5.72,P<0.01)。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的休眠螺,生存率高于水族缸饲养螺(P<0.05),体重下降率为(33.5±4.3)%, 也高于水族缸饲养螺[(9.0±2.3)%, t=10.68, P<0.01]。但随着休眠期的延长其死亡率增高(x2=18.31,P<0.01)。从存活螺体内检获的不同活力的L3幼虫均可感染SD大鼠。 结论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螺休眠或水族缸饲养,其体内幼虫均具有感染性。 感染的福寿螺越冬方式,休眠明显优于水族缸饲养。  相似文献   
7.
内脏利什曼病(VL)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努力防治,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了VL。21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VL疫情快速回升,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本文概述了我国VL的流行现状,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环境和气候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气候模式下长角血蜱的潜在分布区。方法 从文献中获取我国长角血蜱分布点信息,结合环境和气候因子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分析年均温、昼夜温差日均值、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最冷月最低温、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等19个气候因子及海拔、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等4个环境因子对长角血蜱潜在分布的影响,并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RCP 2.6和RCP 8.5)长角血蜱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 在影响我国长角血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和气候因子中,贡献率均超过10%的因子主要包括最干月降水量(26.0%)、年均温(11.2%)、年均降水量(10.0%)和海拔(24.2%)。当前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23.19万、169.62万、185.44万km2。在RCP 2.6气候模式下,2050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3.61万km2和36.73万km2;在RCP 8.5气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8.10万km2 和35.80万km2。结论 降水、温度和海拔等气候和环境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影响较大;在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面积均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并对2070年该地区蜱媒适生区进行预测,为该地区蜱媒控制和蜱传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及病原体分布的文献,提取蜱媒分布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刀切法分析最湿季平均温度、最冷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最热月最高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年降水量、平均日间温度范围、降水量季节变化、温度年度范围、温度季节性、年均温度、最暖季平均温度、最湿季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等19种气候因子对蜱媒分布的影响。采用最大熵模型分析2020年该地区蜱媒分布,并结合气候因子对2070年蜱媒适生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共检索中英文文献380篇,累计提取蜱媒分布点148个,并筛选出135个分布点进行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存在包括血蜱、扇头蜱、硬蜱、革蜱、牛蜱、璃眼蜱、花蜱在内的7属27种蜱。影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最湿季平均温度和最冷季降水量,其贡献率分别为26.1%和23.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蜱媒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20 337.08、40 017.38、74 931.43 km2。受气候变化影响,2070年蜱媒适生区呈向南部扩大趋势,适生区总面积将增加1.81万km2,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扩大至24 317.84、45 283.02、83 766.38 km2。结论 长三角城市群蜱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蜱媒分布区域扩大。  相似文献   
10.
3例免疫性先天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CAVB)的新生儿,20~24周胎龄起病,胎心率35~55次/min,母亲均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经激素等治疗胎儿CCAVB无逆转。分别于生后24 h、生后即刻及44日龄(校正胎龄36+5周)经剑突下小切口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固定于近右室流出道中后间隔部位。随访3个月至2.5年起搏阈值稳定,心功能及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