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高校全日制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采用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制定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知晓率调查。结果 共调查9 416名大学生,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8.98%;女生的知晓率为82.20%(5 587/6 797),男生的知晓率为70.64%(1 850/2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一年级学生的知晓率(91.98%)最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文科生的知晓率(88.06%)最高;来源于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知晓率(80.92%)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和省外的学生(P<0.01);来自城市和城镇学生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学生(P<0.01)。在中学时期或在校外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1.33%、80.65%)高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均P<0.01)。答对全部8道知识题的学生有2 604人,占27.66%;以答对7道题的学生最多,有3 044人,占32.33%。结论 该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应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开展精准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校新生的结核病相关知信行情况,以冀为完善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广州市某工科高校2018级全日制大学新生1088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的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结核病核心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3.16%,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研究对象的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88%的研究对象表示“有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的习惯”,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结核病相关行为比较,女生在“有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的习惯”这一项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97%的研究对象表示很愿意参加预防结核病相关的宣传活动,57.26%的研究对象表示愿意主动向他人传播结核病相关知识。目前研究对象获取结核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刊(66.73%),电视(56.71%),学校教育(54.41%),而研究对象主要希望通过网络(65.35%)及微信(55.70%)等途径来获取结核病相关知识。此外,80.79%的研究对象希望实施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医生。结论高校新生对结核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结核病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学校应重视对结核病的防治及教育工作,并加强对该项工作人力、物力等的投入,同时增加网络媒体宣传以及专业人士宣讲等宣教途径,以提高学生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及预防结核病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现状,为高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州某高校大一、大二及大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3人(6.22%)从未接受过青春健康教育,347人(93.78%)接受过青春健康教育。301人(81.35%)认为高校需要开展青春健康同伴教育,320人(86.49%)对青春健康同伴教育表示满意。246人(66.49%)表示对避孕与流产知识有需求,233人(62.97%)表示对人体相关知识有需求,201人(54.32%)表示对生殖健康知识有需求,118人(31.89%)表示对爱情观教育有需求,117人(31.62%)表示对性知识有需求,仅77人(20.81%)表示对艾滋病知识有需求。同时,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人工流产知识、两性健康知识、避孕方式、婚前性行为的影响等知识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想了解以上知识的女生人数比例均高于男生。此外,不同年级大学生对避孕方式、婚前性行为的影响等知识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一年级学生想要了解避孕方式的人数比例最高(51.35%),大二年级学生想了解婚前性行为的影响的人数比例最高(50.40%)。在大学生希望获取青春健康知识的途径一题中,301人(81.35%)选择了同伴教育,212人(57.30%)选择了宣传片或微电影,191人(51.62%)选择了公众号或网络平台。结论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青春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女大学生及低年级大学生。同时高校应创新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如运用新媒体辅以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青春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