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影响因素及脑电图(EEG)特征,为SAE的早期识别和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脓毒症患者3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SAE将患儿分为SAE组142例和非SAE组247例,通过查阅病历对两组患儿的病原菌分布、SAE影响因素及SAE患儿的EEG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AE组中有92例患儿血培养结果呈阳性,在非SAE组中有121例患儿血培养结果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4.79%和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分别检出92株和12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的构成比均高于革兰阴性菌,SAE组检出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比高于非SAE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小儿SEA具有一定影响,PCIS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血清CRP为影响因素(P<0.05)。在SAE组患儿中,共有110例检出EEG异常,异常率为77.46%,主要表现以过多θ波和出现δ波为主。结论小儿SAE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EEG特征,其发生风险与器官障碍程度、营养水平、免疫炎症状态有关,临床应对脓毒症患儿的SAE风险进行充分评价,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SAE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的大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动脉血流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诊疗的396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将合并SAE的患儿作为SAE组(n=146),将无脑病脓毒症的患儿作为非SAE组(n=250)。分析小儿SAE的临床特征、MRI影像学表现、EEG检测结果、大脑动脉血流参数及主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SAE组患儿发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均明显长于非SAE组患儿,血乳酸及28 d病死率均高于非SAE组患儿,小儿危重病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低于非SAE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MRI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E组EE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AE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E组患儿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Vm)均明显低于非SAE组患儿,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明显高于非SAE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E组患儿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SAE组患儿,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SAE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E患儿有发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长及血乳酸水平高的特征,但SAE患儿MRI表现无特异性,需结合EEG、大脑动脉血流参数、感染菌群分布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ITP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其与IT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儿与正常儿童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19+、CD3-CD(16+56)+)水平。结果:新诊断ITP组与持续性ITP组PAIg(G、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01);新诊断性ITP组与持续性ITP组和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CD3-CD(16+56)+NK细胞降低,CD3+CD8+T细胞、CD19+B细胞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血小板相关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检测的联合使用对原发性ITP的诊断、疗效评估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FC)方案与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利妥昔单抗( 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3年 1月至 2016年 6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 65例 CLL病例资料,采用 FC方案治疗 34例( FC组)FC+R方案治疗 31例( FC+R组),比较两组化疗期间药物毒性反应、并发症及化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对获得客观缓解病例( ORR),进行独立影响因素分析,比较 ORR获得者及亚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与总生存时间( OS)。结果两组均完成 4~6周期诱导化疗,化疗周期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化疗结束后, FC+R组 ORR获得率( 87.1%比 58.8%)、微小病残留( MRD)阴性率( 45.2%比 20.6%)均显著高于 FC组(均 P<0.05)。 logistic分析表明,化疗后 MRD阳性( OR?=5.023,95%CI:1.767~8.278)、基因突变或缺失( OR?=3.743,95%CI:1.868~5.619)是未获得 OR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FC+R方案则是独立保护因素( OR?=0.354,95%CI:0.162~0.546)(P<0.05)。 FC+R组中位 PFS时间长于 FC组(未达到比 47个月, P>0.05),两组均未达到中位 OS;ORR病人亚组分析, FC+R组高危遗传学病例及 MRD阳性病例中位 PFS均显著长于 FC组( 45月比 36月; 47月比 39月)(均 P<0.05)各遗传学亚组与 MRD亚组中位 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FC+R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 FC组( 35.5%比17,.6%)(P<0.05)Ⅲ+Ⅳ度白细胞减少( 16.1%比 8.8%)、消化道反应( 19.6%比 8.8%)及 Ⅰ+Ⅱ度贫血( 25.8%比 14.7%)、药物热发生率( 25.8%比,14.7%)均高于 FC组(均 P>0.05);两组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8%比 19.4%)( P>0.05)。结论 FC+R方案较 FC方案 ORR获得率更高,能显著延长 ORR病人高危遗传亚组与 MRD阳性亚组 PFS,主要增加血液学毒性、 Ⅲ+Ⅳ度消化道反应及Ⅰ+Ⅱ度药物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