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介绍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论述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即通过巴林特小组工作方法的训练,使护理人员能够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点,做到换位思考,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同时有助于护理人员得到职业上的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并且能够引导护理人员自我反思,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确诊艾滋病患者及HIV检测阳性者共94例为研究组,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二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应付方式问卷(CSQ)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评。结果研究组SCL-90的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内部男性抑郁因子分和偏执因子分均高于女性,其SCL-90多个因子与CSQ和EPQ多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21~0.70之间。结论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以情绪障碍为主,应进行心理社会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近年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探索控制MSM人群HIV传播的有效干预模式。方法 2001-2010年间,每隔3年对MSM人群进行HIV筛查,调查HIV感染危险因素。通过队列研究方法,在MSM人群中建立3年期随访队列,探讨该人群HIV干预模式。结果北京地区MSM人群HIV感染率从2001年的1.33%递增为2010年的15.33%。同性性经历时间较短、性伴数量多、性伴HIV阳性、性行为中以被动方为主、合并感染梅毒等性病以及合并肛周疾病,是MSM人群感染HIV的高危因素。经干预后,队列人群中HIV检出率为3.2%,同期社会MSM人群HIV检出率为8.7%~15.33%。结论以HIV传染源干预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该人群HIV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伎滋病(AIDS)患者自杀原因的分析,探讨危机的干预措施,以预防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自杀。方法收集1991~2003年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848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历,统计自杀成功或未遂的全部已知病例,采用医学和心理学的干预手段。结果2002年6月实施干预前后各统计424例患者,干预以前自杀人数为21例,实施干预以后的自杀人数为2例。结论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积极的危机干预,能有效地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对HIV/AIDS患者的羞辱与歧视认知现状及干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患者羞辱与歧视的认知现状,分析存在羞辱与歧视的原因,探讨如何减少和消除医务人员对HIV/AIDS患者羞辱与歧视的方法。方法通过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了解医务人员对HIV/AIDS患者羞辱与歧视的具体表现。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对28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进行AIDS的预防及治疗、职业防护和如何认识羞辱与歧视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前后问卷比较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受训者对AIDS相关知识、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对羞辱与歧视的认知有明显提高,但行为态度改变不明显。结论在医务人员中对HIV/AIDS患者的羞辱与歧视广泛存在并被忽略。通过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对HIV/AIDS羞辱与歧视的认识及了解,教育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进行和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AIDS)病人的死亡原因,探索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AIDS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进行和未进行HAART者的死亡原因、免疫状态和病程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96-2009年共有66例AIDS病人住院治疗,未行HAART的48例病人的死亡原因为:44例(91.6%)死于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2例(4.2%)死于消耗综合征和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其中1例(2.1%)为失血性休克;18例行HAART的病人中,死于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7例(38.9%),死于乳酸酸中毒、慢性重型肝炎所致的肝衰竭各3例(16.7%),死于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2例(11.1%),死于消耗综合征、脑梗死、极重度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各1例(5.5%)。结论 HAART治疗后,AIDS病人临床相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并注意监测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11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本组80.18%的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肢体麻木疼痛、脂肪重新分布、中毒性肝损害、胰腺炎、乳酸酸中毒等。通过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和症状护理,使患者度过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不适期,保障了抗病毒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了解中国中原地区某农村有偿献血人员家庭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  相似文献   
9.
224例AIDS疑病症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AIDS)疑病症,俗称AIDS恐惧症,是近年来AIDS咨询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属继发性疑病症,是在有明显诱因或躯体疾病的基础上伴发的疑病状态。往往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虽未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但伴有或不伴有某些相关症状,而深信自己患有AIDS,主要是对AIDS知识的缺乏及宣传的误导,造成认知障碍。患者多同时伴有疑病人格,精神、心理障碍。病人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由于人们的误解而加重精神负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严重者有自杀倾向。对本院2002年收治的224例艾滋病疑病症患者进行分析,并对其心理特征、诊断分级标准及治疗原则进行讨论,以指导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