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汶川县乙类法定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1年汶川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1年汶川县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12种,共计898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6.52/10万,死亡率为1.45/10万,病死率为0.67%.2008-2011年发病率分别为278.73/10万、269.08/10万、186.14/10万和132.13/10万.发病率居前8位的是肺结核、乙肝、细菌性痢疾、梅毒、淋病、丙肝、甲肝、艾滋病,8种传染病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6.10%.肠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56.42/10万;血源及性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77.6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82.22/10万,其发病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均居第1位,2009年居第2位.无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为0.24/10万,居各类传染病的末位.结论 2008-2011年汶川县乙类传染病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前3位为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部分传染病疫情仍然比较严重,应继续加强相关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5.12"地震前后汶川县居民户碘盐食用情况,现将2007年和2008年震后汶川县居民盐碘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1.1抽样方法2007年按东、西、南、北、中随机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捕蝇笼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的灭蝇效果。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处临时安置点,在其帐篷周边的外环境安放捕蝇笼,分别于6、24、48 h及5 d后观察其灭蝇效果。结果 6 h平均捕蝇数为24.8只/笼,垃圾收集点、厕所、临时厨房、帐篷周边、垃圾房蝇类捕获数分别占34.68%、22.18%、18.95%、17.34%和6.85%;24 h平均捕蝇数为70.7只/笼,其中丝光绿蝇和铜绿蝇占44.98%,家蝇占30.12%,棕尾别麻蝇和大头金蝇占24.05%,其他占0.85%;48 h日平均捕蝇数为93.85只/笼;5 d日平均捕蝇数为59.14只/笼。结论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外环境使用捕蝇笼灭蝇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生态环保又十分有效,在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有人员临时聚居场所外环境灭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1990~1993年在四川省汶川和理县采取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后,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下降,年发病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1997年以来理县无病例发生,汶川县偶尔有病例发生。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措施远期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通过对病媒生物苍蝇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的监测,为汶川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蝇笼法,选择中心城区餐饮外环境2处,农贸集市1处,公园绿化带1处和居民区1处的垃圾回收点(桶)进行布放;2010-04/10,2011-03/11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2010年-2011年共开展苍蝇监测16次,布放诱蝇笼80个,捕获蝇类2039只,以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蝇类的44.87%和30.46%,不同生境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为67.47只/笼,其次是农贸市场,为19.45只/笼,6月和9月为蝇密度高峰.结论 2010-2011年汶川县地震后苍蝇种群结构以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全年蝇密度出现6和9月2个高峰,各种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是重点应该采取防控的环境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汶川县大骨节病分布现状,评价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对全县13个乡镇118个行政村进行全面线索调查,对有疑似大骨节病例的乡镇进行成人大骨节病病情调查及713岁儿童右手X线检查.结果 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绵池镇板子沟村、白土坎村及小毛坪村,3个村成人患病率分别为9.67%、9.30%及4.30%;发病年龄集中在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86.32%;男女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X线检查3个村155名儿童右手,无阳性改变.结论 绵池镇板子沟村、白土坎村及小毛坪村为该县大骨节病病区,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儿童无新发,表明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汶川县法定乙类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汶川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07年汶川县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22种,共计9987例,死亡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2.26/10万,死亡率为11.30/10万,病死率为0.12%。发病率居前6位的是细菌性痢疾、甲肝、乙肝、肺结核、淋病、麻疹,分别为227.01/10万、91.46/10万、69.50/10万、64.27/10万、33.73/10万和15.22/10万。肠道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为323.85/10万,居各类传染病首位;血源及性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04.80/10万,居第2位;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84.09/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8.58/10万,居第4位;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为0.94/10万,居第5位。结论1990-2007年汶川县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排第2~5位的分别为血源及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