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防治弓形虫病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弓形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大约有259/6~50%的人受到感染,全球的平均感染率为33%,欧洲一些地区的感染率高达80%。我国属于低感染地区,也有5%~10%的感染率。弓形虫感染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感染多发生在孕妇有活动性弓形虫感染时,胎儿死亡率极高,幸存者常  相似文献   
2.
中药抗弓形虫感染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弓形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寄生在人及190多种动物体内。世界平均感染率为25%~50%[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妊娠期弓形虫感染可引起胎婴儿先天性异常,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的最重要的生物学因素之一,因此弓形虫病的治疗是当前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弓形虫病的治疗药物以乙胺嘧啶、螺旋霉素、磺胺嘧啶为主,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抑制骨髓、损害肝功能、致畸以及出现皮疹等毒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而停药后复发率高,根治效果差。因此,进一步探索高效、低毒抗弓形虫中药甚为迫切。中草药是我国医药的宝库,其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诊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徐州市矿山医院检验科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依据疾病类型分组,其中40例为细菌感染,43例为病毒或支原体等非细菌感染;另选取同期于徐州市矿山医院体检的40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三组血常规与CRP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及CRP水平均更高(P <0.05),且细菌感染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 <0.001);血常规联合CRP诊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灵敏度、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血常规单独检测(P <0.05),亦高于CRP单独检测,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常规联合CRP诊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检测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便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迁延慢性腹泻儿童机体免疫功能检测结果,探讨免疫功能检测在慢性腹泻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4例急性腹泻患儿(急性腹泻组)、76例迁延慢性腹泻患儿(慢性腹泻组)和20例健康婴幼儿(对照组),分别对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淋巴细胞亚群(CD19~+)、自然杀伤细胞(NK)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及白细胞介素(IL)-2、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急性腹泻组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及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腹泻组患儿CD3~+、CD4~+、NK细胞亚群及CD4~+/CD8~+与急性腹泻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CD8~+、CD19~+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腹泻组IL-2水平低于急性腹泻组,IL-6水平高于急性腹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腹泻患儿免疫功能受损不明显,而迁延慢性腹泻患儿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受损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炎患儿自身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其免疫功能与病因的关系。方法选取145例脑炎住院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症组97例,重症组48例;另外又根据感染源不同分为病毒性脑炎组99例,化脓性脑膜炎组46例。选择同期该院30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B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19~+)、NK淋巴细胞亚群(CD16~+CD56~+)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C3、C4及抗体IgA、IgG、IgM。结果脑炎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CD3~+、CD4~+、CD19~+的分子表达水平较化脓性脑膜炎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C3、C4、IgA的表达水平较化脓性脑膜炎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儿童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存在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以往的表达谱研究很少将疾病样本分阶段进行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整合基因表达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 DMD 相关的表达谱数据,根据不同发病阶段进行分析,以期望揭示新的发病机制,为以后的诊疗研究提供可靠的靶标。方法我们利用从 GEO 数据库下载的两套表达谱芯片的数据(GSE6011和 GSE3307)针对 DMD 不同疾病阶段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症状发生前样本中,我们鉴别出41个富集了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在症状发生后的样本中,我们鉴别出33个通路。70%的通路是这两个阶段共有的,且大部分与免疫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症状发生前的患者在肌肉重建和维持心肌细胞钙平衡方面的表现优于症状发生后的患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二氢吡啶受体(dihydropyridine receptors, DPHR)、肌质/内质网钙腺苷三磷酸酶(sarcoplasmic /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SERCA)和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PLN)有希望成为以后诊断治疗靶标。结论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 DMD 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姚虹  宋贤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0):2990-2993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儿童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慢性ITP患儿62例作为慢性组,另选取同期急性ITP患儿60例作为急性组,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健康组.观察比较各组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甲状腺功能情况.结果 慢性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2、IL-17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较急性组治疗后和健康组体检时明显升高,而IL-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组治疗后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体检时和急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高值组T4、FT4、TGAb和TPOAb较低值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高值组TGAb和TPOAb较低值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高值组TGAb较低值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ITP患儿多存在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其IFN-γ、IL-17和IL-2水平升高会影响T4、FT4、TGAb和TPOAb水平.  相似文献   
8.
甲病变病因复杂,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常常感到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儿童作为相对特殊的群体,其甲病表现与成人有较大的区别,儿童甲真菌病的发病率较成人低,临床多见的是非真菌性甲营养不良.为了加强对儿童甲病的认知,我们观察总结了170例儿童非真菌性甲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疑似梅毒儿童的临床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为儿童梅毒临床诊断提供充分全面的检测诊断信息,为临床治疗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徐州市儿童医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141例0~3岁所有疑似梅毒儿童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组,其中婴儿组(0~<1岁)119例和幼儿组(1~3岁)22例;并且分别进行了以下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胶体金实验(SYP)、酶联免疫梅毒抗体检测(ELISA)、凝集法(TPPA)实验.所得数据进行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用4种检测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ELISA阳性率(96.45%)最高,RPR阳性率(46.10%)最低;SYP法阳性率(77.30%)和TPPA法阳性率(85.11%)高于RP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6,P=0.000);SYP和TPPA法阳性率低于ELIS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76,P=0.000):ELISA假阳性最高(78例),TPPA无假阳性,新生儿的假阳性明显高于幼儿组(P<0.05).结论 用ELISA方法对新生儿梅毒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大部分都是溶血引起.RPR方法在新生儿疑似梅毒中敏感性较低;SYP适合急诊;TPPA可以用作梅毒确诊实验;几种方法在儿童梅毒检测中要配合使用,综合判断,不要以一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判断感染与否.初次检测小儿梅毒的阳性标本要经过一定时间定期复查然后确诊.  相似文献   
10.
对1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特异性过敏原IgE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特异性过敏原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应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Uni—CAP100型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和原装特异性IgE检测试剂盒,对我院1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19种特异性IgE和血清总I姬检测,对各种过敏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86例患儿总IgE阳性率84.9%,其中吸人性过敏原阳性132例(71.O%),户尘螨114例(61.3%),为最高;屋尘67例(36.0%),次之。儿童组对吸人性过敏原阳性率(95.5%)高于婴幼儿组(33.8%)(P〈0.05);食人性过敏原阳性27例(14.5%),鸡蛋17例(9.1%),虾11例(5.9%),婴儿组对食人性过敏原阳性率(25.7%)高于儿童组(7.1%)(P〈0.05)。结论总IgE和特异性过敏原IgE检测对哮喘患儿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帮助,引起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原以吸人性过敏原为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