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8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4年8~10月,作者对广州地区实验大、小白鼠EHF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大白鼠296只,每只都采集了肺组织标本,EHF病毒抗原阳性率为6.08%。296只大白鼠中有233只在采集肺组织标本的同时采集了血液标本,EHF抗体阳率为13.73%。296只大白鼠中,EHF病毒抗原或/和抗体阳性者32只,感染率为11.49%。同时采得肺组织和血液标本的233只大白鼠中,抗原抗  相似文献   
2.
母婴传播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80年代应用乙肝血源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要从人血中提取抗原,价格昂贵,且有潜在的安全问题。目前,新一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工程疫苗(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已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对艾滋病防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现将我市1986~1991年艾滋病重点人群的血清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监测对象和方法以暗娼、吸毒者、性病病人和部分出国移民及入境的外国人为监测对象。采用ELISA法作HIV抗体初筛试验,凡重复阳性者,用western Blut方法确证,并送广东省卫生防疫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核定,对确诊病人及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部分阳性者资料来自广东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4.
1984年8~10月,作者对广州地区实验大、小白鼠EHF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大白鼠296只,每只都采集了肺组织标本,EHF病毒抗原阳性率为6.08%。296只大白鼠中有233只在采集肺组织标本的同时采集了血液标本,EHF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3.73%。同时采得肺组织和血液标本的233只大白鼠中,EHF病毒抗原或/和抗体阳性者32只,感染率为11.49%,其中抗原抗体同时阳性者16只,阳性率为6.87%,抗原阴性抗体阳性者16只,阳性率为6.87%,未发现抗原阳性而抗体阴性者。发现雌性大白鼠EHF病毒感染率显著的高于雄性大白鼠。对大白鼠感染的EHF病毒来源进行了讨论。采集小白鼠786只,肺组织EHF病毒抗原全部阴性,未采集血液标本检测EHF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正常人群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1988年12月至1989年6月在广州市进行了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水平调查,抗-HAV检测用ELISA方法。调查正常人群1 663例,抗-HAV阳性率65.1%。各区、县的抗-HAV阳性率差异很大,最高为90.2%,最低为46.7%。抗-HAV阳性率,农村地区(79.3%)显著高于城区(53.9%),散居幼儿(46.5%)显著高于托幼幼儿(20.8%);4岁以下幼儿中男孩(39.0%)显著高于女孩(13.3%)。0~10岁抗体阳性率在15.4%至44.4%之间起伏,其中0~4岁组为29.7%,10~49岁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高峰值在45~49岁。50岁以上缓慢下降。呈甲肝中发区流行图象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首次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1月广州市区内报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我们以此例作为指示病例,于同年8~9月间开展了血清流行病学和疫源地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发现正常人隐性感染率为0.25%(1/395),查可疑病人血清6份,发现阳性1份,查非EHF病人血清11份,阳性1份(临床诊断可疑登革热病);褐家鼠肺脏带EHF病毒抗原阳性率为8.6%(48/555),其它小啮齿动物均未发现阳性,从而首次证实广州市存在EHF疫源地,其主要贮存宿主为褐家鼠。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991年3月和5月广州市2例艾滋病现症病人的调查处理情况。调查分析表明:2例艾滋病病人均为输入性病例,是广州地区(亦是广东省)最早发现的艾滋病病人。两例病人都有艾滋病临床表现,但初次就诊时均有误诊,经过较长时间观察才作出艾滋病的诊断。提示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诊断水平,及时诊断,及时做好疫情报告,必须加强境外人员的艾滋病监测,防止艾滋病传入并造成国内传播。  相似文献   
8.
1988年广州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7~9月广州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出,临床特征主要是眼异物感、眼刺痛、流泪、眼睑浮肿和结膜充血。少数病例有头痛、发热。病人恢复较快。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是潜伏期短,传播快,流行面广,罹患率高(调查单位为79.5‰)。7~9月全市估计实际患病人数49万多例。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6个月,多数为20~59岁。经病原学和血清学证实,本次AHC流行是由EV70型病毒引起,并发展为CoxA24型病毒与EV70型病毒混合流行。  相似文献   
9.
1983~84年广州地区共出现了24名血清学证实的EHF病例。调查发现褐家鼠和实验大白鼠均带有EHF抗原,抗原阳性率褐家鼠两年分别为8.6%与11.1%,大白鼠为6.1%,并且从褐家鼠中分离到EHF病毒;带病毒鼠分布在全市各区及郊区、县;人群EHF抗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