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断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9月~2005年3月我科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128例,其中断钉断棒9例,内固定折断发生率为7%,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间质微环境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尤其在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关系方面突破最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间质微环境的的分类、来源以及与血管生成有了更多的认识。现综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间质微环境与新生血管生成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4例。结果术后获随访平均18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0.7μ恢复至术后平均6.2μ。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百分比由术前的平均55.3%恢复至术后平均85.4%。结论采用本术式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复位骨折及维持矫正效果,具有肌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明显降低手术创伤导致椎旁肌退变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寻类风湿关节炎(RA)和动脉粥样硬化(As)相互影响及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RA和As的基因表达谱,通过测试集发现RA和As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富集分析探讨常见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TRRUST数据库揭示的转录调控关系预测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在测试集中验证,核心基因通过验证集和血液样本验证。 [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出198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主要在细胞因子调控的信号通路、白细胞迁移、白细胞正向调控以及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中。Cytoscape展示了差异表达基因和基因聚类模块,得到核心基因CCL5、CCR1、CCR2、CCR5、IRF8、ITGAM、ITGB2、LCP2、NCF2和PTPRC,验证集结果显示基因尚且可靠。通过TRRUST预测出可调控CCR1和IRF8的转录调控因子STAT1,且验证结果可靠。qPCR验证结果显示,As合并RA的患者CCR1和IRF8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 [结论]CCR1和IRF8产生的调节作用很可能是RA合并As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纽兰格林(neuregulin,NRG)对心力衰竭(HF)大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er大鼠4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缺血性HF模型。4周后,建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NRG组[NRG 10μg/(kg·d)],AG825组[AG825 50μg/(kg·d)]及HF组,各组8只,另6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各组干预10 d,于实验结束时提取左心室梗死区外心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呼吸控制率(RCR)及组织ATP酶活性,同时测定活性氧水平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mRNA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HF组大鼠线粒体功能受损,MMP下降、RCR及ATP酶活性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GSHPX mRNA表达减少。与HF组比较,NRG组大鼠MMP增高,线粒体RCR改善,ATP酶活性增多,活性氧生成减少,GSHPXmRNA表达增加,而AG825组RCR、MMP和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NRG明显改善衰竭大鼠线粒体功能,NRG对衰竭心肌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血清ATG7(心肌细胞自噬基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7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定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ATG7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ATG7、cTnT、CK-MB、Mb水平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ATG7与cTnT、CK-MB、Mb等各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TnT、CK-MB、Mb等各临床指标表达水平及血清ATG7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经多变量相关分析发现,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TG7与cTnT、CK-MB、Mb等各临床指标呈正相关表现,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检测血清ATG7表达水平量,可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病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的改变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68例冠心病病人(冠心病组)和49例非冠心病病人(血管正常组)进行PWV、ABI检测,分析冠心病病人的PWV、ABI变化特征,并与血管正常组对照。结果与血管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PWV值升高,ABI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81.179、22.969,q=5.354~20.437,P〈0.01)。并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PWV值显著增高,ABI值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q=3.564~10.784,P〈0.05、0.01)。结论PWV、ABI可作为冠心病病人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两者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IL-17、hs-CRP及PWV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姜少燕  李健  安毅 《山东医药》2010,50(33):49-5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IL-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的30例ACS患者中有急性心肌梗死(AM I)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6例,另择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健康对照者10例。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PWV。结果 AM I和UAP患者LL-17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者(P〈0.01);各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PWV值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hs-CRP与IL-17、PWV均呈正相关(r=0.696、0.652,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IL-17、hs-CRP水平、PWV值均升高;IL-17可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和ACS的发病;PWV值有望成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