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肾联合移植手术(SPK)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所有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相似,SPK术后患者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随时可能出现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二是感染。由于SPK患者术前已经罹患糖尿病,术后又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因而感染在目前仍是造成移植物丧失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像"帽子"一样保护着染色体结构稳定和遗传完整。近些年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在冠心病发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吸烟、肥胖、高血压与糖尿病等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对端粒长度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安友仲 《天津医药》2018,46(6):567-570
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储备。在能够满足全身各组织器官代谢最低需求的循环灌注与氧合的基础上,让器官尽量休息且功能和谐匹配,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器官的储备功能,使得危重患者康复后能够尽可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是重症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达到镇痛镇静治疗目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基础状态、器官功能等个体化设置不同的镇痛镇静目标,而不宜简单机械地强调“深镇静”或“浅镇静”。镇痛镇静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无监测,勿镇痛镇静;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需要对治疗是否已顺序达到镇痛镇静目标,并趋近器官功能保护目的进行连续的监测与评估,但此监测与评估不能仅局限于对患者疼痛和意识及认知状态的了解,还必须包括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以及器官功能的储备代偿能力判断,运用监测评估的手段,使机体各器官达到休整生息、尽量多保留储备功能、减少慢重症、提高生活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腺苷A2B受体(A2BR)激活对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肺微血管内皮炎症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1)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ALI模型组(ALI组)、A2BR激动剂BAY60-6583干预组(ALI+BAY组)和A2BR抑制剂PSB1115干预组(ALI+PSB组),每组6只。制模后24 h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光镜下行肺损伤评分(Smith评分),计算肺湿/干质量比值(W/D)。Evans Blue染色法测定肺水清除率(AF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肺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2)采用TNF-α诱导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s)损伤模型,设立对照组、TNF-α组、BAY组、PSB组、BAY+TNF-α组和PSB+TNF-α组,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白蛋白(albumin)法检测HPMECs单层通透性,Wers...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穿透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在加强医疗病房(ICU)内患者的IFI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北京朝阳医院[1]在5400份血液和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真菌117株,其中来源最多的科室就是ICU,占42.74%.本文就近年来ICU病房IFI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颈丛麻醉下,通过针电极记录环杓侧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对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功能进行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美国尼高力Endeavor CR术中神经功能监测仪,通过针电极记录环杓侧肌CMAP,同心圆电极间断性刺激暴露或未暴露的喉返神经,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功能进行监测.结果 28例患者术中暴露31条喉返神经,刺激后均出现潜伏期恒定的CMAP;所需要的刺激强度为0.2~1.6mA,平均为0.96mA;而沿着同一神经未暴露段的可能行径进行刺激时,其中25条神经出现稳定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刺激强度1.3~3.5 mA,平均为2.03 mA,其余6条神经即使刺激强度达5 mA未能诱发出CMAP,但该6例神经完全解剖暴露后,仍可出现稳定的环杓侧肌诱发肌电图.28例患者术后发音全部正常.结论 通过环杓侧肌记录CMAP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术中的喉返神经功能进行监测,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有关白蛋白临床应用的争论日益增加,从国外到国内,从基础到临床,牵涉到几乎内、外、妇、儿乃至药剂科等各个科室;甚至因此而影响到临床日常工作,乃至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笔者不揣冒昧,在此谨就自己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呈于众位同道,以期求得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由于手术及麻醉技术水平提高,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潜在冠心病和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日益增多,术后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下,是否有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事件发生,成为术后监护的重点之一。由于术后给予镇痛治疗,术后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常常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表现呈非特异性改变,对于早期发现,早期确定诊断及早期干预治疗均存在困难,并影响预后。因此,我们对于术后存在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动态检测心电图及外周血中心肌酶标记物肌酸激酶心肌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以确定有无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2岁,主因"发现纵隔占位2个月余,饮水呛咳后喘憋10余小时,加苇2 h"于2007年8月21日急诊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