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职业性锰暴露男性工人血清、慢性锰中毒大鼠血清与脑脊液中抑制素蛋白1(PHB1)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含量,以及氯化锰(MnCl_2)处理后的Z310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GDF-15的含量,了解PHB1和GDF-15的体内外基础表达水平及MnCl_2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3类不同来源的组织/体液样本中的PHB1和GDF-15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人体血清、大鼠脑脊液和血清中GDF-15和PHB1的水平高于检出限,Z310有PHB1的基础表达,并能够合成及分泌GDF-15。人群研究显示,男性电焊工人血清中的GDF-15和PHB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MnCl_2可引起大鼠血清与脑脊液、Z310细胞裂解液与培养上清液中GDF-15的含量上升(P0.05),大鼠脑脊液和血清中的PHB1的含量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nCl_2能够改变人血清、大鼠血清和脑脊液、Z310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PHB1和GDF-15的表达水平,提示PHB1和GDF-15在鼠源性生物样本中的体内外变化具有一定的毒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复多次口服牛黄解毒片对大鼠血液系统及主要脏器的毒性效应。方法大鼠单剂量(0.217 g/kg·bw,约为人体临床每日最大用药量的5.4倍)连续口服牛黄解毒片30 d后,通过测定大鼠血液学指标、脏体比值、脏器中总砷含量及组织病理学指标,研究临床剂量多次用药对机体血液学指标及组织器官的病理学影响。结果给药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大鼠血液学指标(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分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和肾的脏体比值亦未有明显差异。虽然肝、肾中总砷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观察到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该剂量牛黄解毒片连续30 d经口给药,对大鼠体重未见明显影响,未观察到大鼠血液系统指标异常改变,对肝、肾亦未见明显的组织学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预先评估北京某城区和张家口崇礼地区主要食品中甲基对硫磷(Methyl Parathion, MP)暴露水平及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为2022北京冬奥会及北京市居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提供部分参考依据。方法 在对MP进行危害评估和限量标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北京市某城区和张家口崇礼地区2019~2020年现场采样调查数据,结合2018年北京市主要食品消费量调查数据,运用点评估的方法,评估MP的膳食暴露风险。结果 北京市某城区和张家口崇礼地区各类食品中MP总体平均含量为0.0018 mg/kg,总体超标率为0.86%。北京市居民通过主要食品摄入MP的平均暴露量为0.0247μg/kg·bw/d,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003 mg/kg·bw。蔬菜、水果和粮谷类食品是膳食MP的主要暴露来源,按照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MP的残留限量标准进行评估,摄入这些食品的MP理论暴露量均未超过ADI。水果、蔬菜和粮谷类的推算关注阈值(LOC)在0.6~0.8 mg/kg之间,豆类的推算LOC在8.0~9.0 mg/kg之间,均大于国标规定的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颗粒过敏原诱导过敏性哮喘反应中重要的效应细胞肥大细胞生成干扰素IFN-γ的能力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为模拟环境中附着有过敏原成分的可吸入性颗粒物,将模式过敏原蛋白三硝基苯基结合的卵清蛋白(OVA-TNP)共价偶联于大小均一的微球上形成颗粒状过敏原.肥大细胞首先用识别TNP的IgE致敏,然后用颗粒过敏原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于不同污染来源及地区的PM_(2.5)对健康不良效应的差异性,本课题采用北方某地区采暖季期间燃煤区、水泥厂、建筑工地、汽车交通、柴油交通、化工工业和生态涵养区7个不同污染来源的PM_(2.5)水溶性组分合并样本(终浓度均调整为53μg/ml),探讨具有不同组分的不同污染来源的PM_(2.5)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影响。方法采用终浓度为53μg/ml的7个不同污染来源的PM_(2.5)水溶液分别对线虫进行24 h及较长时间染毒,测定存活率、体长、体宽、寿命、头摆频率、体曲频率、咽泵震动频率和热耐受力等指标,以评价PM_(2.5)对线虫急性毒性、生长发育及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影响。结果对不同污染来源PM_(2.5)水溶液中F^(-)、Cl^(-)、NO^(-)_(2)、NO^(-)_(3)、SO_(4)^(2-)、Br^(-)、H_(2)PO_(4)^(3-)和NH^(+)_(4)的浓度进行分析:以NO^(-)_(3)为主要成分的燃煤、汽车交通和生态涵养区来源PM_(2.5)处理后线虫生长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寿命缩短19%~24%,热应激下生存时间缩短约40%,提示NO^(-)_(3)质量浓度较高的PM_(2.5)可使线虫寿命和健康寿命受到不良影响,且燃煤污染来源的PM_(2.5)还可使线虫咽泵振动频率降低约18%(F=2.361,P<0.05)。兼以NO^(-)_(3)、NH^(+)_(4)、SO_(4)^(2-)和Cl^(-)为主要成分的扬尘来源PM_(2.5)未对线虫产生寿命毒性,但可使线虫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热应激下生存时间缩短约1/2,头摆频率减少约1/10。其中建筑扬尘(NO^(-)_(3)和Cl^(-)浓度较高)使线虫体宽减少约5%(F=16.773,P<0.01),水泥厂扬尘(NH^(+)_(4)和SO_(4)^(2-)浓度较高)使线虫体宽增加约10%(F=45.560,P<0.001)。此外,暴露于建筑扬尘来源PM_(2.5)的线虫早于暴露于水泥厂扬尘PM_(2.5)的线虫出现热耐受力下降,提示对于线虫健康寿命与体内氧化损伤,NO^(-)_(3)和Cl^(-)的贡献大于SO_(4)^(2-)和NH^(+)_(4)。结论具有特征性致毒组分的不同污染来源的PM_(2.5)所导致的线虫寿命及健康寿命等毒性效应表型具有差异性,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苯丙(a)蒽(BaA)是一种四环结构的多环芳烃(PAH)类物质,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副产物,与其他的PAHs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BaA可通过口腔、鼻腔及皮肤等多种途径暴露于人类,对人的主要危害是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其分类标准将BaA归为2B类(对人可能致癌)。目前尚无充足数据支持通过计算剂量外推斜率因子(slope factor)来完成动物致癌系数与人体致癌系数之间的推导。本文对BaA的致癌性等毒性研究进行系统文献检索与综述,以期为今后进行BaA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毒理学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我国南北方地区、多省份婴幼儿人群亚硝酸盐膳食暴露水平及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通过概率评估法将我国18 384名3~35月龄婴幼儿日常生活中食品消费数据与61 609份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数据的相结合,以0.07 mg/kg·bw为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对我国3月龄以上、3岁以下婴幼儿膳食中亚硝酸盐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品是肉类制品和水产制品,其中又以肉罐头、酱卤肉和肉灌肠类食品尤为突出。婴幼儿人群亚硝酸盐平均暴露量为3.07μg/kg·bw,其中南、北方地区婴幼儿膳食亚硝酸盐平均暴露量分别为3.37和2.81μg/kg·bw。我国婴幼儿膳食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是肉类制品,其次是新鲜蔬菜、婴幼儿配方食品、水产制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这五类食品的总贡献率超过90%。结论 婴幼儿人群亚硝酸盐暴露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婴幼儿自各类食品中摄入的亚硝酸盐远远低于健康指导值,表明我国婴幼儿人群亚硝酸盐膳食暴露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非临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动物试验中,血常规与血清生化指标等常作为一般毒性的反映指征,但国内外各标准指南中对于血样的采集方式却没有统一的要求,有时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即以氯化锰为受试物,通过短期内连续大剂量暴露于大鼠后,比较其对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及血清生化等指标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动脉采血与静脉采血的对照组、低剂量组(25 mg/kg·bw)及高剂量组(50 mg/kg·bw)。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通过腹腔注射给予MnCl_(2)·4H2O(对照组相同处理给予生理盐水)7 d后,按预定计划采血后分别检测血常规、血清生化及电解质等。结果氯化锰染毒后,大鼠的体重明显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F=22.904,F=18.897,P<0.01);低剂量组主要引起动脉血MCV、MCH、MONO%、ALT、AST、UREA、CREA的下降与PLT、Cl^(-)的升高(P<0.05),而静脉血则表现为MCV、MCH、ALT、ALB、CREA的下降以及NEUT%、PLT与Na^(+)的升高(P<0.05);高剂量组主要引起动脉血MCV、MCH、MONO%、ALT、AST、UREA、CREA的下降与RBC、HGB、HCT、NEUT%、CHOL、Ca^(2+)、Cl^(-)的升高(P<0.05),而静脉血则表现为MCV、MCH、ALT、ALB、CREA的下降(P<0.05);析因分析提示,氯化锰处理是引起RBC、HGB、HCT、MCV、MCH、NEUT%、PLT、ALT、AST、GLU、ALB、CREA、CHOL、Ca^(2+)、Na^(+)与Cl^(-)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而采血方式则是引起RBC、HGB、HCT、AST、GLU、ALB、TP、UREA、CREA、Ca^(2+)、K^(+)、Na^(+)与Cl^(-)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氯化锰作用下,动脉血与静脉血样中红细胞系、肝功能相关指标、肾功能相关指标以及电解质等的变化均有一定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动脉血能更好地反映氯化锰作用下血液中各临床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3D表皮模型及传统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天气下细颗粒物对皮肤刺激性的影响,并进行方法学探讨。方法分别收集雾霾天气、烟花集中燃放天气(春节)及晴好天气下细颗粒物,超声水浴提取;通过MTT法测定人角质形成细胞在不同天气细颗粒物作用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Time-to-Toxicity(ET_(50))方法研究细颗粒物对3D表皮模型的刺激性;同时应用传统的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检测方法对3种天气下细颗粒物进行检测,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PM_(2.5)染毒浓度为12.50%时,雾霾组PM_(2.5)样本作用于人角质形成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晴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节组PM_(2.5)样本作用于3D表皮模型16 h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霾组、春节组PM_(2.5)样本作用于3D表皮模型24 h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晴天组、雾霾组和春节组ET_(50)均大于24 h,结果判定为无刺激性。传统的皮肤刺激试验结果显示,晴天组、雾霾组和春节组细颗粒物对家兔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积分均值为0,结果判定为无刺激性。结论雾霾天气及烟花集中燃放天气下细颗粒物具有更强的皮肤刺激性反应;与传统动物试验相比,应用3D表皮模型检测细颗粒物皮肤刺激性,两者试验结论一致,3D表皮模型检测可大大减少试验样本用量,减少实验动物用量,符合动物伦理3R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丹皮酚对线虫的急性毒性、运动行为、摄食行为和生殖能力指标的影响,为丹皮酚相关功能性保健品开发利用提供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数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工艺(15倍加水量,5%氯化钠,浸泡2 h,蒸馏提取2 h)从牡丹根皮中提取丹皮酚,以0、100和200 mg/L丹皮酚处理线虫24 h后检测线虫急性毒性,以0、25、50和100 mg/L丹皮酚处理线虫5、10和15 d后检测线虫运动行为(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摄食行为及生殖能力毒效指标。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丹皮酚提取率达到80%以上。浓度为100及200 mg/L的丹皮酚处理线虫,均无急性毒性效应;线虫运动能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 mg/L丹皮酚效果最佳;线虫摄食行为和生殖能力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皮酚对线虫无急性毒性效应,并能提高线虫的运动能力,不影响摄食和生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