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2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表过敏症是累及眼表的一组过敏性疾病,此病世界范围内常见[1],与全身过敏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炎症表现.因地理环境、医疗条件等不同,不同地区其发病率差别很大,从5%~22%[2],但实际发病率比这些统计的数据还要更高[3].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变化、配戴隐形眼镜等因素改变,眼表过敏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因而受到普遍重视[4].  相似文献   
2.
3.
目前临床上的滴眼剂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由于医师没有全面地了解药品特性,加之某些药物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用药带来的眼表毒性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近年来新被认识因棘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致盲率极高的眼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鉴别诊断易混淆,一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原虫感染全无疗效,手术常因感染失控而复发,从而受到世界眼科界关注,成为待重视解决的新课题。国内对本病陌生,相关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抗原虫眼药以及棘阿米巴原虫学  相似文献   
5.
干眼症结膜印迹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 (CIC)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45人 90眼正常组和 80人16 0眼实验组除采用泪液分泌实验I(S -I-T)、泪膜破裂时间 (BUT)、虎红染色 (RBS)及荧光素染色 (FLS)计分等常用眼表泪功能检查外 ,重点采用CIC ,通过观察结膜上皮细胞情况及杯状细胞数来了解正常眼、干眼的泪膜粘液层的情况。结果 :印迹细胞学分级及杯状细胞数组间均有显著的差异 ,正常组分级主要集中于 0级 ;非SS干眼组的分级主要集中于 1级和 2级 ;SS干眼组的分级主要集中于 2级及 3级。杯状细胞与虎红色计分呈负相关。结论 :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通过分级、观察杯状细胞数变化 ,了解泪膜粘液层的情况可用于区分正常人与干眼症患者并可了解干眼的病程变化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主要由Ang-1和Ang-2组成;Tie2(tyrosinekinasethatcontainsim-munoglubin-likeloopsandepidermalgrowthfac-tor-similardomains2)是其共同受体。Ang-1促使血管成熟,维持血管稳定。Ang-2则拮抗Ang-1的作用,始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Ang/Tie2受体途径起重要作用,抑制Ang/Tie2受体途径可以抑制眼部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特比萘芬滴眼剂对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智群  孙旭光  李然  武宇影 《眼科》2004,13(4):255-256
特比萘芬是烯丙胺类合成抗真菌药,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内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的鲨烯环氧化酶,使鲨烯蓄积达到杀菌的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0.1%特比萘芬滴眼剂对结膜的刺激反应,为药品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张爱雪  孙旭光  王智群  张阳 《眼科》2015,(2):123-127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并且溃疡累及角膜上皮层或基质层的80例患者。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0~16岁)4例(5%)、成年组(17~59岁)56例(70%)和老年组(≥60岁)20例(25%)。其中男性43例(53.75%),女性37例(46.25%)。方法对患者的泪液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对泪液和溃疡区角膜上皮细胞进行RT-PCR检测。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眼部症状、体征及并发症。上皮型溃疡患者给予抗病毒及促角膜修复治疗;基质浅层溃疡患者给予抗病毒、抗炎及散瞳治疗;基质深层溃疡患者给予抗病毒、免疫抑制剂及散瞳治疗。随访,分析其疗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主要指标病毒检测结果、发病季节、年龄、性别、眼部表现及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中,75例(93.75%)为单眼发病。发病季节:冬季44例(55.00%),春季20例(25.00%),秋季9例(11.25%),夏季7例(8.75%)。单纯疱疹病毒-1(HSV-1)抗体检测阳性20例,HSV-2抗体检测阳性11例。PCR检测HSV-1阳性23例,EB病毒(EBV)阳性2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检测均为阴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上皮型32例(40%),基质型48例(60%)。此两种类型在各年龄组分别为:儿童组1例、3例,成年组25例、31例,老年组6例、14例。不同年龄段患者在上皮型和基质型角膜炎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5,P=0.43)。不同性别的患者在上皮型和基质型角膜炎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4)。治疗1个疗程(2周)后,58例(72.5%)患者均有好转(角膜溃疡较前缩小,结膜充血及前房反应减轻)。HSV-1阳性患者复发0~3次,平均1.48次;2例EB阳性患者分别复发5次和3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065,P=0.000)。结论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除HSV-1外,也可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且EB病毒感染者更易复发。病毒性角膜炎好发于冬季。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摸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另辅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干预。干预后观察效果,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及干预前后抑郁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3%,低于对照组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心理健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其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