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保护肝功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本科施行肝切除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131例(使用地塞米松)和对照组125例(未用地塞米松),治疗组于手术当天,麻醉前静推10 mg地塞米松,术后1~3 d,每天静推10 mg地塞米松.在肝切除术前后不同时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3、7 d,治疗组的AST、ALT、TBIL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术后3、7 d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胸水、腹水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采取左半肝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动脉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 结果6例均顺利恢复,术后发生胆漏1例、无肝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23个月,均存活.结论 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是可行的,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肝尾叶肿瘤手术切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尾叶肿瘤手术切除的径路和方式。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们行肝尾叶肿瘤手术切除的病例 ,按肿瘤所在部位分成左尾叶肿瘤、右尾叶肿瘤和全尾叶肿瘤切除 3类。结果 共行肝尾叶肿瘤切除 32例 ,其中单独切除 1 4例 ,联合其他肝叶 (段 )切除 1 8例 ;手术径路包括左右侧径路和劈开肝正中裂的前径路。平均手术时间为 (1 .98± 73)min ,平均手术失血量为 (91. 7± 91 .4 )ml;无手术死亡 ,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1. 2 %(4/32 ) ;随访 7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均健在 ,2 5例肝恶性肿瘤患者术后 1、2、3和 4年生存率分别为 87%、.5. 9%、4. 3%和 4 .3%。结论 肝尾叶肿瘤手术切除难度随手术部位而有相当差异 ,需行联合肝段切除者手术往往较单独尾叶切除者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6.
儿童与成人肝细胞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肝细胞癌在临床特征、手术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提高儿童肝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6~2004年间手术切除并获得随访的56例肝细胞癌患儿与随机选取的同期112例成人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儿童和成人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类似,但儿童组腹部肿块较成人组多见(P<0.05);血清AFP≥400μg/L和肝功能Child-Pugh A级所占的比例高于成人组(P<0.05);肝硬化合并率显著低于成人组(P<0.01);Ed-mondson分级Ⅲ~Ⅳ级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成人组(P<0.01);5年生存率低于成人组(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儿肝硬化合并率低,肝硬化程度轻,肝功能储备好,可以耐受大块肝切除;但其症状隐匿,发现较晚,恶性程度高,整体预后差,故对肝细胞癌的高危患儿应进行定期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是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义  陈汉  吴孟超  孙延富  尉公田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7):505-507,T002
目的 探讨肝腔静脉结合部肝肿瘤手术切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间歇性肝门阻断下行肝切除术,部分病例预置肝下下腔静脉(IVC)阻断带;切肝先易后难,最后处理肝静脉根部;全组68例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期。结果 68例肝腔静脉结合部肝肿瘤均在间歇性肝门阻断下得到成功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因皆得到妥善处理;切除的68例肝肿瘤中65例为原发性肝癌,术后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64.11%、52.82%、44.90%和36.98%,其中肿瘤有包膜者术后生态率显著高于无包膜者。结论 肝腔静脉结合部肝肿瘤可在简单的间歇性地门阻断下获得安全切除,不必常规作复杂的全肝血流阻断;对该部位边界清楚的原发性肝癌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最近的研究发现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与肿瘤的发生、进展以及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SPARC在黑色索瘤、胶质瘤、脑膜瘤、膀胱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数肿瘤中均有高表达,而且与某些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本研究观察SPARC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6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HC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3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OSPARC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PARC在HCC、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结果: SPARC mRNA在HCC组织呈高表达(14.0±3.6),癌旁组织次之(6.8±1.8),正常肝组织低表达(2.7±0.9),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SPARC免疫组化显示62例HCC组织中54例SPARC表达阳性,正常肝组织中仅4例SPARC表达阳性,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SPARC的免疫组化评分在肝癌组为21.5±4.8;癌旁组为11.3±3.6;正常肝组织为5.7±1.8,3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0).SPARC的表达水平随着Enmondson病理分级明显增加;在Ⅰ级和Ⅱ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9);Ⅱ级和Ⅲ/Ⅳ级间具有显著性 (P=0.008).SPARC表达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HCC中占26/27(96.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3/35(65.7%).结论: SPARC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能力相关,通过检测SPARC表达将对肝癌临床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残肝创面植入氟尿嘧啶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62例肝细胞癌行肝切除后患者术中肝创面植入氟尿嘧啶微粒,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处理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感染等不良反应,对并发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肾功能不全、胆漏的患者加强观察及护理。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肾功能不全、胆漏各1例,经对症治疗均缓解。随访至2014年1月31日。患者术后1、2年的无瘤生存率为83.9%、72.6%。结论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残肝创面植入氟尿嘧啶患者加强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提高了区域性化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保证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肝癌术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与术后种植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癌术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数量与术后种植转移发生率的相关性,为肝癌术后种植转移的早期诊断、预测和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的腹腔灌洗液,采用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技术计数其中的肝癌细胞数量,并对术后腹腔内种植转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肝癌术中腹腔灌洗液中游离癌细胞计数与术后腹腔内种植转移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γ=0.628),其中术中肝癌破裂组、肝癌部分切除组、肝癌自发破裂组为术后发生种植转移的高危组.结论 肝癌术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数量对术后种植转移的发生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肝癌术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对术后种植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