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电化学两步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纳米管,光滑纯钛作为对照组,通过场发射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分析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三维形貌并计算粗糙度。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BM-SCs)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钛表面制备出有序的双层蜂窝状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纳米管的表面由钛和氧元素组成,纳米管组粗糙度值大于光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管组试件促进了BMSCs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麻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同期牙种植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总结下颌骨骨折患者1例护理体会,全麻下行下颌骨骨折复位同期植入种植牙,并加强围术期规范化护理,针对下颌骨骨折复位同期植入种植牙术做特征性护理.结果:患者术后创口Ⅰ期愈合,术后全景片示下颌骨骨折对位愈合良好,无钛板断裂、松动现象;种植体植入方向及骨结合良好,无感染、松动、脱落.结论:全麻下种植牙围术期规范化护理可提高种植牙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平台转移技术与平台匹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CNKI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及文献追溯收集1991~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平台转移技术与平台匹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合成文献14篇包含1 331颗种植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台转移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显著小于平台匹配组[MD=-0.51,95%CI:(-0.72-0.30),P<0.01]。亚组分析显示,植入物-基台直径差>0.45 mm(单侧)更有利的种植体边缘骨保存。结论:现有的有限数据表明,平台转移技术相对于平台匹配技术更利于种植体边缘骨保存。  相似文献   
4.
通过碱、稀酸、热处理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网状生物活性层,采用场发射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三组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三组试件共培养,体外评价试件表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组试件表面仍呈现精细的网状结构,碱酸热处理可以脱除试件表面钠元素.体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
孙磊  刘春  孙子环  陈姣 《安徽医药》2020,41(6):667-669
目的 观察超薄瓷贴面修复牙体前后颜色的匹配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拟行超薄瓷贴面修复牙体的患者20例,共51颗患牙,采用口腔扫描仪采集光学印模联合电子比色仪比色数据制作超薄瓷贴面,通过电子比色仪对患牙、预备后基牙、超薄瓷贴面、试戴(未粘接、未使用试戴糊剂)的瓷贴面修复体及粘接后的复合体进行测色,比较粘接前后超薄瓷贴面唇面的明度值(L*)、红绿色品值(a*)和黄蓝色品值(b*)的变化以及色差值。结果 与粘接前试戴的超薄瓷贴面比较,粘接后的超薄瓷贴面复合体色差均值为(2.70±1.27)NBS,L*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后的超薄瓷贴面复合体与基牙期望色比较,色差均值为(2.07±0.91)NBS,L*a*b*值均降低,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工厂制作的超薄瓷贴面,其L*a*b*值均低于基牙期望色,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薄瓷贴面可恢复天然牙颜色及牙体缺陷,粘接后修复体颜色与期望色匹配,色差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7.
孙磊  刘春  孙子环  陈姣 《安徽医学》2020,41(6):667-669
目的 观察超薄瓷贴面修复牙体前后颜色的匹配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拟行超薄瓷贴面修复牙体的患者20例,共51颗患牙,采用口腔扫描仪采集光学印模联合电子比色仪比色数据制作超薄瓷贴面,通过电子比色仪对患牙、预备后基牙、超薄瓷贴面、试戴(未粘接、未使用试戴糊剂)的瓷贴面修复体及粘接后的复合体进行测色,比较粘接前后超薄瓷贴面唇面的明度值(L*)、红绿色品值(a*)和黄蓝色品值(b*)的变化以及色差值。结果 与粘接前试戴的超薄瓷贴面比较,粘接后的超薄瓷贴面复合体色差均值为(2.70±1.27)NBS,L*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后的超薄瓷贴面复合体与基牙期望色比较,色差均值为(2.07±0.91)NBS,L*a*b*值均降低,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工厂制作的超薄瓷贴面,其L*a*b*值均低于基牙期望色,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薄瓷贴面可恢复天然牙颜色及牙体缺陷,粘接后修复体颜色与期望色匹配,色差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紫外光照射对老化TiO2纳米管表面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两步阳极氧化后的钛片避光保存8周,使其充分老化,紫外光照射48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新鲜、老化及紫外光照射组钛片表面微观结构、化学元素和接触角变化;以小鼠骨髓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为细胞株,检测各组钛表面对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评价各组间生物学差异。结果 FESEM显示紫外光照射未改变钛表面TiO2纳米管形态, XPS结果显示老化组表面C元素含量显著增高,经紫外光照射后恢复到新鲜组水平,接触角检测显示老化组表面呈疏水性,紫外光照射组表面成超亲水性。体外细胞学实验显示,紫外光照射后钛表面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紫外光照射可去除钛表面碳氢化合物污染,提高表面亲水性,延缓时间因素造成的TiO2纳米管表面的生物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加载RGD多肽进行生物功能化修饰的可行性.方法 借助电化学和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纯钛表面构建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各组钛片进行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处理前后的钛片进行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SEM和XPS显示,两步阳极氧化后在纯钛表面形成蜂窝多孔的TiO2纳米管,多巴胺在TiO2纳米管上自聚合成聚多巴胺涂层,同时向外接枝偶联RGD多肽,最终在纯钛表面成功形成了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体外细胞培养显示,该活性层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 RGD多肽功能化修饰的钛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钛表面功能化修饰法可望用于改善钛种植体,提高骨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加载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早期活性的影响,为钛种植体表面生物化学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阳极氧化技术在纯钛片表面制备双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化学接枝rhBMP-2(实验组),以机械抛光的纯钛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A组为二氧化钛纳米管组、阴性对照B组为二氧化钛纳米管+羰基二咪唑组.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形貌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检测各组元素.各组试件与BMSC共培养,检测第1天各组细胞黏附铺展情况(每组样本量为3),第1、3、5天各组细胞增殖A值及第5、7、11天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示实验组表面可见粟粒状颗粒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示实验组氮峰明显增高.场发射扫描电镜示第1天实验组细胞黏附铺展良好,细胞间连接广泛而紧密,均优于其他3组.第1天各组细胞增殖效果不明显;第3、5天实验组A值(3.295±0.153、3.823±0.059)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479±0.064、3.131±0.096)、阴性对照A组(2.715±0.075、3.371±0.047)及阴性对照B组(2.756±0.132、3.637±0.047) (P<0.05);第5、7、11天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0.0477±0.0287、0.0615±0.0016、0.0667±0.0018)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可通过生物化学法加载rhBMP-2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