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 taneous transhepaticgallb ladder drainage,PTGD)是一种简单、安全的胆道引流方法,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对20例胆道梗阻患者行PTGD治疗,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65~85岁,平均76岁,其中15例为70岁以上患者.5例为壶腹部占位导致胆总管下段梗阻,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胰腺炎.  相似文献   
2.
王翔  张彤  孙仁海 《肝脏》2008,13(6):488-489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或高度怀疑合并胆总管结石,传统多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近年来,由于微创、内镜技术的发展,采用三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纤维胆道镜)治疗日趋增多,但各有其优缺点。我院自2002年至2007年采用不切开胆总管、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术后不放置T型管,共实施96例,其中证实结石并取出者62例,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避免了胆总管切开后置T型管引流带来的不便和潜在的并发症,对胆总管无结石者避免了胆道探查带来的损伤,患者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11例意外胆囊癌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外胆囊癌(UGC)是指因胆囊良性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或术后意外发现的胆囊癌,已日益引起临床关注。因其发现困难,容易漏诊,极易引起腹腔广泛转移,临床上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处理已引起较多关注,加强预防和处理措施十分必要。现总结我院2003年6月至2009年5月间LC术中UGC的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国外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低,且大多数为继发于胆囊的胆总管结石上行移居于肝内胆管。我国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广西、福建、江西和山东等省,占胆系结石的30%~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T型管支撑法在胆肠吻合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胆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T型管支撑胆肠吻合口组(研究组)及直接胆肠吻合组(对照组)两组,并随访1~2年,比较两组的减黄效果、胆漏及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具有相同的减黄效果;术后胆漏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年随访研究组胆肠吻合口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2年随访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1〉P〉0.05)。结论:T型管支撑胆肠吻合口法能有效预防胆肠吻合术早期胆漏的发生,对远期胆肠吻合口狭窄的预防尚缺乏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病原菌感染特点。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江苏省泰州地区6家综合医院诊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878例,取胆汁行细菌培养及药敏鉴定。结果2010年共获细菌培养529份,革兰阴性菌占63.14%,革兰阳性菌占35.16%;2011年共获细菌培养576份,革兰阴性菌占58.16%,革兰阳性菌占39.76%;2012年共获细菌培养572份,革兰阴性菌占55.07%,革兰阳性菌占43.53%;2013年共获细菌培养537份,革兰阴性菌占51.96%,革兰阳性菌占45.44%。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较少,只有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检出。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居多,但革兰阳性球菌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在临床上应加强感染监测,重视药敏结果,警惕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的27例PPPD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的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相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PPPD组发生胰瘘2例,胃排空障碍3例。PD组发生胰瘘3例,胃排空障碍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PD病例术后恢复快,如无幽门附近侵犯转移者均可考虑行PPPD术式。  相似文献   
8.
孙仁海 《山东医药》2010,50(42):60-61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均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观察其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分级有关(P均〈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分级是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7例,胰肠吻合应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残端套入法,无1例胰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84例肝外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对84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中合并伤占32例(38.1%)。3处以上损伤11例,5处以上损伤3例。70例作腹穿有45例抽出不凝血(64.3%)。非手术治疗33例,手术治疗51例。肝外伤的分级(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分类)。非手术组:Ⅰ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手术组: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21例,Ⅴ级3例。手术组中单纯缝合16例,单纯缝合 ZT胶 明胶海绵填塞17例,单纯缝合 肝动脉结扎8例,清创缝合 大网膜填塞3例,清创缝合 肝动脉结扎6例,清创缝合 大网膜填塞 肝动脉结扎1例。33例非手术病人治愈30例,死亡3例,51例手术病人治愈45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非手术组3例均因脑外伤致死,手术组中4例术中死于大出血,2例术后死于MOF。结论:注重询问外伤史及体格检查,常规应用腹腔穿刺及B超检查,可达到早期诊断,缩短手术前时间,手术方法依据伤情而定,合理应用单纯缝合术、清创缝合术、ZT胶 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塞术、肝动脉结扎术,可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肝外伤的死亡率与合并伤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