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4+CD8+和CD4+/CD8+比值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肝炎病人,比较分析其外周血CD4^ 、CD^ 和CD4^ /CD^ 比值。结果 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4^ 细胞及CD4^ /CD^ 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急性肝炎大于慢性肝炎(轻中度)大于慢性肝炎(重度);CD^ 细胞则相反(P<0.05)。结论 人体外周血CD4^ 、CD8^ 绝对数和CD4^ /CD^ 比值影响着HBV感染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托幼机构甲肝传播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幼机构甲肝传播的危险因素研究孔令斌,郭菁华,谷四木,宗生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托幼机构中常见传染病之一,它在婴幼儿间感染时以隐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隐性感染=1:4.7[1],而且隐性感染者亦可随粪便排出高滴度的甲肝病毒[2],成为甲肝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诊疗行为(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ehavior)是指临床医务人员为了诊断、治疗疾病或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使病人尽快得到康复和延长其寿命而进行的临床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ntravascular laser irradiation on blood,ILIB)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1 d~3 d内,加用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采用国产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波长650nm,功率1.5mW~2.0mW.患者平卧,消毒后用静脉留置针穿刺上肢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成功后留置外套管,通过管脑导入激光剂,开启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进行照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该疗法有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恢复神经传导功能等功效,进而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内催产素(OT)与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和OT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 脊髓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后,大鼠痛阈与注药前相比分别变化(-23.32±2.81)%~(-12.11±2.13)%和(-26.33±5.42)%~(-13.2l±2.32)%,与对照组相比痛阈明显降低;但在注射OT前预先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大鼠痛阈较注药前增加(8.96±3.02)%~(70.22±6.16)%和(5.56±2.63)%~(61.21±5.21)%,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均不能完全阻断OT的镇痛效应.结论 脊髓内O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脊髓内的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体人肝源性干细胞外泌体(HLSC-exo)不同时间静脉注射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差速离心法提取HLSC-exo, Western blot检测其标志蛋白CD9、CD63的表达,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粒径分布。将5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A模型组和HLSC-exo治疗组。根据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或HLSC-exo后再注射ConA间隔时间不同,分为3 h、6 h、12 h亚组;检测血清中ALT、AST、TNFα、IL-10水平;比较各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HLSC-exo是直径为90~110 nm的囊泡体,电镜下可见清晰的“茶托样”结构,其特异性标志蛋白CD9和CD63均有明显的表达;空白对照组小鼠ALT、AST水平分别为(31.81±6.74)U/L、(69.75±8.30)U/L。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A 3 h、6 h、12 h模型组小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HLSC-exo 3 h、...  相似文献   
7.
凋亡抑制蛋白Livin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  王春松  孔令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3991-3992
L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 Livin可表达于多个系统疾病中,Livin特异表达于肿瘤组织的特性有可能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提供新靶点。但对其机制目前说法不一。本文对Livin蛋白与胃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纠正原发性肝癌而预行原位肝移植术受者的术前贫血状态的疗效,以及减少受者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和手术后异体血液输注量的效果.方法对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准备肝移植的受者,20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皮下注射,同时口服琥珀酸亚铁.对照组单纯口服琥珀酸亚铁.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在用药前、用药结束、第4天的外周血指标,记录研究对象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异体血液输注量和研究期间可能出现的用药相关性并发症.结果患者用药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参数值亦无差别(P>0.05),用药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组用药后各参数指标均明显提高,;术后第4日各参数指标比较两组有差别,治疗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两组无差别(P>0.05),而治疗组异体输血量为510±255ml,对照组为925±239ml,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输注异体血液的人数,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明显改善肝移植受者术前存在的贫血状态,减少术中异体血液的输注量和术后继续需要输注异体血液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雌激素、褪黑素对Aβ诱导的大鼠海马的神经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雌激素(Estrogen,E)、褪黑素(Melatonin,MT)对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Aβ)注入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诱导的神经损害的影响。方法:将老年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NS)对照、正常+Aβ、雌二醇(E_2)+Aβ、MT+Aβ、E_2+MT+Aβ组,将体外孵育的Aβ_(1-40)注入海马DG分子层后,E_2、MT注射组立即分别皮下、腹腔注射E_2 10μg、MT 0.5 mg·100 mg~(-1)体重,持续7 d,观察海马DG神经病理损害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无海马DG损害,NS组仅针道处海马CA1锥体细胞带略有紊乱、中断、胶质细胞少量,两组偶有细胞凋亡。Aβ诱导的海马DG细胞带的受损长度、胶质细胞增生数及细胞凋亡,在正常+Aβ、E_2+Aβ、MT+Aβ、E_2+MT+Aβ各组依次显著减少(P<0.01),前两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_1)=0.914(P<0.01),后两变量之间r_2=0.956(P<0.01)。结论:Aβ注入海马DG可导致神经毒性,细胞凋亡参与了神经毒性过程,其神经毒性与胶质细胞增生成正相关;E_2、MT可显著减轻Aβ神经毒性,而且E_2+MT>MT>E_2,其影响与E_2、MT可减轻胶质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马、额叶rCBF灌注异常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的生化机制。方法将64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两组再分别被随机分为手术A、B、C、D组和假手术A0、B0、C0、D0组,各亚组大鼠分别于实验开始后4h8、h、24h、3d时依次采用"Y型电迷宫"、PeriFluxPF3型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额叶、海马的rCBF及其GABA、AchE的含量。比较各手术组和假手术组的学习记忆分值r、CBF量、额叶、海马区GABA、AchE的含量,并动态观察其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组大鼠的学习指标EN、达标所需日数、TRT(s)分别为52.09±8.43、0.56±0.12、14.42±0.51,明显大于假手术组(29.46±5.31、0.34±0.05、12.23±0.39),而主动回避率(%)63.57±6.13,明显低于假手术组(84.32±4.87),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手术组大鼠右侧额叶、海马区术后4h、8h、24h、3d时的rCBF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相应脑区同一时点的rCBF(P<0.05)。手术组大鼠手术后不同时间额叶、海马区AchE、GABA含量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鼠右侧额叶、右侧海马的rCBF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其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鼠额叶、海马rCBF的降低所致该脑区GABA、AchE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降低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