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8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孕妇被动吸烟对新生儿体重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被动吸烟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本文对750例被动吸烟的产妇和家属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同时认真地测量了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并详细的记录于病历。结果证实被动吸烟对新生儿的体重确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娜  骆永凤 《吉林医学》2011,(2):298-299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治疗意义及预后处理。方法:在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中,筛查出220例需手术治疗的CIN患者。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宫颈液基础细胞学检查(LPT)及阴道镜检查,同时镜下可疑病变处取病理,经LP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最终确诊为CIN。均行LEEP术治疗,切除的病灶再次送检病理,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4周复查宫颈创面,已愈合者89例(40.45%,89/220),8周时愈合198例(90%,198/220),12周时愈合210例(95.45%,210/220)。3例CINⅢ患者因术后病理提示切除部分边缘存在CIN,2例行二次电切术,1例改为子宫全切术。6个月及12个月复诊,LPT及阴道镜均未见异常。4例患者出现宫颈狭窄(1.82%,4/220);2例已绝经患者,术后阴道少量流血持续近3个月。结论:LEEP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治愈率较高,且能完整切除病变,并保留组织学标本提供术后病理,为评价手术效果、进一步治疗或随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为治疗CIN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作用下,子宫腺肌病患者肌层异位病灶中,细胞凋亡因子Bcl-2及Fas的表达变化。以及在增生期及分泌期,异位病灶中细胞凋亡因子Bcl-2及Fas是否呈周期性变化。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月在长春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经临床确诊为子宫肌腺病,要求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给予米非司酮口服后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肌层异位病灶中Bcl-2、Fa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增生期与分泌期相比较,Bcl-2及Fas均呈持续性表达且无周期性变化。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增生期和分泌期,Bcl-2表达均明显下降,而Fas表达明显上升。结论 (1)米非司酮可以降低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中的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阳性表达率,同时提高细胞凋亡促进因子Fas的阳性表达率,从而导致异位病灶中的细胞凋亡增强。(2)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中,增生期与分泌期,Bcl-2基因和Fas基因的表达呈持续性且无周期性变化,可能导致病灶中的部分细胞免于凋亡,使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而成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娄娜  骆永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8):1277-1278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进一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长春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常规行宫颈液基细胞学(LPT)检查,筛查出ASCUS病例210例,全部行电子阴道镜检查,提示其中125例为正常或宫颈炎症;观察或对症治疗3个月后,复查宫颈液基细胞学(LPT),其中2例仍为ASCUS,阴道镜下取活检送病理,余病例均转为正常。另85例于电子阴道镜下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后镜下取宫颈活检行病理检查。结果:210例ASCUS患者,宫颈活检87例,最终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者68例,其中CINⅠ32例,CINⅡ30例,CINⅢ5例,宫颈原位癌1例。余患者均为正常宫颈或宫颈炎症,对症治疗3个月后复查LPT均正常,随访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结论:宫颈细胞学ASCUS患者多数为正常或宫颈炎症改变(142/210),可先行阴道镜筛查,必要者镜下取宫颈活检送病理,既可降低不必要的宫颈损伤,又能提高诊断率,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5.
1998年2月~1999年2月,采用CO2激光术结合α-干扰素治疗女性尖锐湿疣170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自1998年2月~1999年2月,在长春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尖锐湿疣患者170例。年龄为17~54岁,平均年龄32.1岁,病程为1周~12个月,平均为32.5 d。其中25例曾于其他医院治疗无效或复发。170例中无自觉症状者152例,瘙痒、疼痛者18例。病灶为小米粒至黄豆粒大小不等,呈红色或污灰色,散在,乳头状或菜花状。分布于大小阴唇内侧、处女膜缘、会阴体、肛周及宫颈口处,质柔软,表面湿润,其中6例表面溃烂,有混浊的浆液或脓液。②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做初步诊断,其后行PCR检查,170例行PCR检查均为阳性。③方法:常规消毒病灶及周围组织后,采用CC-2G-30 CO2激光治疗机,调整功率及焦距,距病变1 cm处烧灼病灶,至疣体全部炭化、消失。其后给予α-干扰素100万单位,隔日1次肌注,连用2周为一疗程。考虑尖锐湿疣潜伏期多为1~3个月[4],故治疗后随访3个月。④疗效判定标准;a.治愈,治疗后随访3个月,瘙痒、疼痛等症状及疣体完全消失,PCR检查HPV阴性;b.好转,瘙痒、疼痛等症状减轻,疣体变小,PCR检查HPV阳性;c.无效,瘙痒、疼痛等症状无缓解,疣体未消失;d.复发,瘙痒、疼痛等症状及疣体完全消失,PCR-HPV转阴后,3个月内,无不洁性生活史及接触史,又出现局部病灶,PCR检查HPV阳性。 2 结 果 一次CO2激光术结合α-干扰素治疗2周后,170例患者疣体均消失。一个月后复查,16例复发,同法给予第二次治疗,一个月后复查,13例治愈,2例复发,1例失访。170例中一次治愈154例,经二次治愈13例,治愈率为98.2%。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有15例出现肌痛、发热、发冷等流感样症状,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消失。 3 讨 论 尖锐湿疣的病原体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主要感染人体上皮细胞。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机体的免疫状态、受感染者皮肤类型、营养因素、吸烟等,其中机体的免疫状态尤为重要,免疫抑制治疗者更易发生。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而CO2激光术可用于治疗任何部位的尖锐湿疣,体积大及多发性疣均可使用,其优点为简单易行、治疗过程快、出血少、无瘢痕、无明显副作用,故在CO2激光术消除原发病灶的同时,应用α-干扰素,可对病灶周围的隐性感染及潜在病灶进行控制,而达到根治目的并能防止癌变。170例患者中有2例经二次治疗仍有新病灶产生,可能是:①有再接触史。②个别病例潜伏期长,可达8个月,其隐性感染可继续发展为显性病灶,故治疗后可延长随访时间至1年。③少数患者应用α-干扰素后,可产生干扰素抗体,而影响疗效。总之,CO2激光术结合α-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孕妇被动吸烟对新生儿体重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被动吸烟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本文对750例被动吸烟的产妇和家属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同时认真地测量了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并详细的记录于病历.结果证实被动吸烟对新生儿的体重确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方法、优缺点以及适应证。方法:对38例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患者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阴道对子宫行对半切开、子宫肌瘤核出术、子宫碎解术等方法,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进行总结,了解经阴道子宫切除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34例经阴道手术全部成功,4例经阴道手术难以进行而改为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0min(60~180min),平均出血量为200ml(100~500ml),平均住院时间为5天(3~7天)。结论:经阴道切除子宫方法有效,患者恢复快,肠道干扰少,但子宫的大小,肌瘤的位置,是否有盆腔粘连,阴道的松紧度均决定手术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12 0例因子宫良性病变需子宫全切的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施行筋膜内子宫全切术以及传统的经腹子宫全切术 ,对比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 ,手术创面小 ,出血少 ,机体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病率低。结论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优于传统术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娄娜  许启儒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339-3339
目的:探讨腹壁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8年~2004年收治的18例腹壁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此18例患者中,既往有痛经病史者12例,16例曾行剖宫产术,2例行子宫肌瘤核出术。此18例患者均主诉腹壁瘢痕处包块随月经周期性胀痛、增大,其中8例腹壁包块逐渐增大。此1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回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查体(体征)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对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心、分娩方式、产妇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 80例无产科、麻醉禁忌的初产妇 ,随机分为 4组 ,A组作为对照组 ,其余 3组作为观察组 ,观察组中 B组为 0 .12 5 %丁哌卡因 +芬太尼 (2μg/ ml) ,C组为 0 .0 6 2 5 %丁哌卡因 +芬太尼 (2μg/ ml) ,D组为 0 .12 5 %罗哌卡因 +芬太尼 (2μg/ ml)。在宫口开大 2~ 3cm时给予硬膜外穿刺、置管、连接自控泵 ,给药方式采用负荷剂量 +持续剂量 +PCA。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观察组间产痛程度、产妇运动能力、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新生儿影响。结果 :各观察组较对照组镇痛效果显著 (P<0 .0 1) ,对生命体征无影响 (P>0 .0 5 ) ;各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 ,宫颈扩张快 ,剖宫产率下降 ,经阴道分娩率高 (P<0 .0 5 ) ;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D组对产妇运动功能影响最小 (P<0 .0 5 )。结论 :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效果佳 ,可加快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尤以 0 .12 5 %罗哌卡因 +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更为理想 ,实现了可行走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