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以及对其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2021年1—5月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治疗的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以及NOSIE评分。结果:接受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2,P<0.05),观察组MBI评分与FMA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4、4.819,P<0.05),观察组NOSIE评分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0,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改善NOSIE评分,具有临床...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3~2015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三间分布、来源及诊治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我省共报告475例输入性疟疾病例,重症25例,死亡3例,病死率0.63%。输入性病例中462例来自非洲国家,占97.26%,13例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占2.74%;发病人群主要为境外务工的青壮年男性,平均年龄40.27±8.80岁;每年春节期间和5~7月份报告病例数相对较多;全省各市均有病例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外出人员数量较多的合肥市;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1(0,3)天;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0,3)天。 结论  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中重症比例较高(5.26%),且时有死亡病例发生,因此必须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早诊早治工作;要及时处理输入性间日疟病例,避免其作为新的传染源在本省引起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牛黄清火丸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完善其质量控制手段。方法 以UHPLC-Q-Orbitrap-MS/MS方法,对牛黄清火丸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并采用HPLC方法同时定量测定牛黄清火丸中7种化学成分(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结果 UHPLC-Q-Orbitrap-MS/MS法推断鉴定牛黄清火丸中的23种成分,HPLC法定量分析牛黄清火丸中7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0%~108.0%,RSD为0.7%~2.5%。结论 本研究建立牛黄清火丸UHPLC-Orbitrap定性分析及7种成分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可定性、定量分析牛黄清火丸中化学成分,可用于牛黄清火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特征,探讨重症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到2017年4月18日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并分析。结果安徽省输入性疟疾发病人群主要为境外务工的青壮年男性。全省79%(83/105)的县、区有输入性病例发生。共收集到686例病例,其中重症62例,占9.04%,死亡4例,病死率0.58%。年龄、学历、初诊单位、初诊结果、发病到就诊时间、就诊到诊断时间是重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中重症比例较高,要进一步提高监测敏感性,增强临床医生的诊断意识、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发现、清除残存传染源,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流行县(市、区)按照《安徽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横向、纵向的人群与蚊媒的病原监测。结果至2006年,安徽省丝虫病微丝蚴率已由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验收时的平均0.13%下降至零;8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丝虫病监测的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无微丝蚴血症后病原学监测范围,以县为单位都达到了覆盖流行乡镇30%以上和流行区人口3%以上。结论安徽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达到消除丝虫病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围术期腹腔镜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变化,分析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腹腔镜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检测患者麻醉手术前(清晨入手术室时、T0)、手术结束时(送至麻醉恢复室未拔除气管导管前、T1)以及手术后(第2天清晨7时左右、T2)3个时间点的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凝固角(Angle)和最大振幅(MA),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TEG参数动态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T0与T1时的R、K、Angel、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的R(4.1±1.4)min、K(1.0±0.4)min短于T0时的(5.1±1.8)、(1.2±0.3)min,Angel(75.0±4.9)°、MA(65.0±5.2)mm大于T0时的(71.0±5.4)°、(61.0±5.3)mm,T2时的R短于T1时的(5.2±1.7)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的K、Angel、MA与T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多表现为高凝状态,而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并不增加血液的高凝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骨不同部位(嫩叶、老叶、枝、青果、红果)及不同采收期枸骨叶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250 mm ×4.6 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溶液(47∶53),流速为0.7 ml/min ,检测波长为356 nm ,柱温25℃,测定枸骨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结果芦丁和槲皮素线性范围分别为0.52~5.2μg和0.34~3.4μg,相关系数 r均为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和99.2%,RSD分别为1.70%和1.91%(n=6)。结论枸骨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枸骨叶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落刺激因子-1(CSF-1)自背根节向脊髓转运在长春新碱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CINP)组(隔日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建立CINP模型)和背根切断(DRR)组(切断腰4~6背根后,建立CINP模型),每组10只。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Western blotting检测背根节和脊髓CSF-1、以及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表达;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脊髓Iba1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背根节和脊髓CSF-1 mRNA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长春新碱3、5、7 d后,CINP组和DRR组大鼠的MWT和TWL均显著降低(P0.01);与CINP组比较,DRR组大鼠在给药3、5、7 d后的MWT和TWL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CINP组大鼠背根节[(0.21±0.04)和(1.08±0.15)]和脊髓CSF-1蛋白表达[(0.22±0.05)和(1.17±0.14)]、脊髓Iba1蛋白表达[(100±0)%和(250±19)%]、背根节CSF-1 mRNA表达[(0.20±0.05)和(1.02±0.10)]均显著升高(P0.05);与CINP组相比,DRR组大鼠脊髓CSF-1蛋白表达[(1.17±0.14)和(0.45±0.06)]、脊髓Iba1蛋白表达[(250±19)%和(130±16)%]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春新碱诱导CINP的机制可能与CSF-1自背根节向脊髓转运激活小胶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付宝军  姜静静  黄玉琼  林宗航  李恒   《四川医学》2021,42(11):1100-1105
目的探讨超前艾司氯胺酮对瑞芬太尼诱发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ASA分级I或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30):生理盐水+瑞芬太尼组(S+R组)、艾司氯胺酮+瑞芬太尼组(E+R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时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或等容积生理盐水;两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记录术后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机械痛敏阈值、机械痛敏面积、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使用、术后1 h内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S+R组比较,E+R组患者术后2 h、18 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切口区域及臂内侧机械痛敏阈值升高,机械痛敏面积降低,首次使用舒芬太尼时间延长,PACU中以及离开PACU 0~6 h、6~12 h、12~18 h舒芬太尼用量降低(P<0.05,P<0.01)。结论超前艾司氯胺酮有效抑制瑞芬太尼诱发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