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黄绿青霉素(CIT)对离体心肌细胞及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方法电镜检查法观察黄绿青霉素致离体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对15mg/(kg·d)CIT喂饲8周的大鼠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光镜下CIT处理组大鼠心肌发生变性和坏死,病变呈灶状或条索状分布,有炎性细胞浸润,肌原纤维凝集崩解,部分心肌细胞颗粒变或空泡变性。电镜下,2.5μmol/L CIT组,细胞形状不规则,染色质边集,肌丝明显,胞质内存在脂滴颗粒,线粒体嵴清晰,部分线粒体空泡变性;25μmol/L CIT可使完整的肌细胞结构消失;随剂量增加,毒性作用增强。结论CIT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引发心肌的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砷、氟及砷氟联合染毒对SGC-7901细胞基因组DNA的损伤作用及特点。方法砷、氟染毒剂量10μmol/L,染毒后4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彗星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NA损伤。结果①NaAsO2组尾长和尾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NaF组拖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氟砷联合染毒组拖尾率、尾DNA含量、尾长和尾动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但氟与砷引起的DNA损伤作用之间没有观察到交互作用。结论NaAsO2与NaF均可引起DNA损伤,但它们的损伤机理可能是不同的;氟与砷联合染毒仅表现为简单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砷致HeLa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砷致HeLa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的特点。方法 在彗星实验中应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KIAS)技术。结果 砷剂量与DNA拖尾细胞比率之间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递增关系,而且给药各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在拖尾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砷致HeLa细胞基因组DNA的损伤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T-2毒素中毒的生物标志。方法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结果 T-2毒素造成HeLa细胞DNA断裂的碎片是50bp的2,4,5,6,7,13倍体。结论 T-2毒素能诱导人体HeLa细胞染色质产生凋亡DNA碎片,其损伤特征的存在可作为生物标志,具有在病因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锌、硒对钙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微量元素锌、硒能增强胚鸡肢体骨(胚骨或股骨)~3H-TdR(胸腺嘧啶)参入,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并提高骨中含钙量,尤其锌能加速胚鸡骨的钙化和化骨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状况,探讨单细胞凝胶电泳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吸烟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显著重于非吸烟者,拖尾长度分别为(27.5±2.8)μm和(16.2±1.5)μm;尾矩分别为11.3±1.7及3.0±0.9,并且呈现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吸烟剂量的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加重.结论吸烟可以造成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能够较灵敏地反映人群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DNA损伤,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测定T-2毒素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最终推广到下级单位使用。方法采集哈尔滨市市售大米,经过粉碎后,染毒备用。取染毒后大米粉末,加入乙腈水溶液及正己烷萃取,涡旋混合,离心后,移取己烷层氮气吹干,残渣加入甲醇水溶解进样。色谱条件:采用C18常规反相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3),紫外检测波长208 nm,柱温为室温,流速0.5 ml/min。结果 T-2毒素的保留时间为11.6 min;在50~8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中T-2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3.00%。结论该方法测定T-2毒素含量,结果准确,可用于粮食中T-2毒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为研究慢性砷暴露对小脑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提供实验方法.方法 取生后5~7天Wistar仔鼠,体式显微镜下分离小脑皮层,0.25%胰蛋白酶消化、DNA Ⅰ酶洗涤制成单细胞悬液,两次差速贴壁后接种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板内,相差镜下观察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成长、发育变化及突触形成.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神经元.结果 培养后第24小时,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贴壁,呈网状排列;第2~3天,神经元胞体由椭圆形变成圆形,轮廓逐渐清晰,细胞伸出突起,突起逐渐延长,细胞间通过突起连接,形成了稀疏的神经元突触网络;第4~6天,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细胞间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神经元清晰饱满,形成了复杂的神经元网络.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含NSE的神经元.结论 成功地进行了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的原代培养,该方法可为今后研究慢性砷暴露对小脑细胞的毒性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砷致昆明种小鼠基因组DNA损伤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砷剂量对机体DNA损伤的效应规律。方法 将体重 (2 0± 2 )g的 2 4只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均分为 4组 ,即Group 0 .2NaAsO2 (0 .2mg/kg体重 )、Group 0 .8NaAsO2 (0 .8mg/kg体重 )、Group 4.0NaAsO2(4mg/kg体重 )和GroupC(生理盐水对照 )。于腹腔注射药剂处理前及处理后 4,8,2 4,48h分别采集各组小鼠微量尾动脉全血进行彗星实验 ,观测指标有拖尾细胞比率、尾DNA百分含量和尾长。结果 ①从细胞拖尾率指标看 ,DNA断裂损伤的程度随NaAsO2 剂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②从拖尾细胞的尾部DNA碎片数量和平均尾长看 ,NaAsO2 剂量主要影响DNA分子碎片的多少而不是其长短。结论  3价砷剂量的大小诱导不同的DNA损伤效应 ,低剂量可能以断裂为主 ,高剂量可能以交联为主。而且 ,砷致DNA分子断裂的碎片大小较恒定  相似文献   
10.
微量全血彗星实验法的建立及在生物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实用的末梢血样直接用于彗星实验的新技术。方法按随机、对照及重复的实验原则.于早、中、晚时段分别采集6只昆明种雄性小鼠的尾血.每次取血样3μl/只进行彗星实验。电泳条件设置为电压25V,电流130mA,DNA碱性解旋与电泳各30min。并以小样本人群对新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①小鼠尾全血彗星图像清晰、对比度高.阳性与阴性对照组的拖尾率总体差异明显,重现性良好;②本方法可用于检测吸烟人群的DNA断裂损伤,并能在损伤程度上(拖尾率与尾长2项指标明显)与非吸烟人群相鉴别。结论基本建立了微量全血彗星实验法,但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