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灶的ADC值显著降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得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分界值是1.11×10-3mm2/s。动力学曲线分析揭示II、III型曲线多考虑恶性。结论研究表明DWI和DCE-MRI技术易于评估。通过DWI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用来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从而使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动态增强后测得的动力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提供了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5类与1类的乳腺密度等参数的差异及其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BI-RADS 5类和137例BI-RADS 1类的乳腺密度及年龄分布差异.经工作站分别测量BI-RADS 5类乳腺及BI-RADS 1类双侧乳腺平面径线,并记录相应乳腺厚度,对上述物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乳腺检查阴性组比较,高度怀疑乳腺癌的患者CC位平面径线较长,但两组乳腺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3).乳腺密度在BI-RADS 5类与1类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二分类变量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年龄段的2.850倍(Wald x2=28.723,P<0.001);乳腺密度每提高一个等级,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密度等级的2.434倍(Wald x2=13.671,P<0.001).结论:年龄、乳腺密度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中乳腺密度较高的女性是乳腺癌普查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仿真输尿管膀胱镜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仿真内窥镜尿路成像方法和技术。方法 采用磁共振水成像(MRH)和/或磁共振静脉尿路造影(MR-IVU)作为影像源,应用导航软件对150例患者进行了磁共振仿真尿路镜观察,其中107例同时行了X线静脉尿路造影(X-IVU),33傲地了输尿管镜或膀胱镜检查。结果 单层块单激发FSE序列除外,几种MRH和MRIVU技术,均有效地采集了全尿路影像,并获得仿真内镜图像,无任何与检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磁共振仿真尿道镜的内腔和病变的内镜样显示,可由二维HT2-FSE或多薄层单激发FSE序列,和一次屏气下的二维或三维快速破坏梯度重聚FSPGR序列获取,是常规磁共振成像有效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乳腺X线检查过程中疼痛的发生率及其与乳腺密度、厚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由4名女技师(A~D)对上海市163名女性体检者进行常规乳腺摄影,检查后向受检者发放一份包含检查过程中疼痛程度、乳腺密度和厚度等21项问题的调查问卷,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6%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感觉疼痛,其中轻、中、重度疼痛分别占53.3%、33.6%和13.1%.中重度疼痛组中,乳腺密度>50%者占24.0%.不同疼痛等级间头尾位(CC)乳腺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184,P<0.001);并且随着乳腺厚度的增加,疼痛程度也呈现递增趋势.4名女技师(A~D)摄片时所致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P=0.015).结论 乳腺X线检查过程中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会影响女性定期乳腺体检及乳腺癌的筛查.乳腺密度是检查过程中疼痛发生的一个提示因素.对一些乳腺较敏感的检查者可以通过控制压迫程度来减轻疼痛;改善技师的态度以及定期对技师进行培训也是减轻疼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乳腺钙化的X线影像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乳腺X线摄影经常发现钙化,但判断其性质是诊断难点。本文重点从钙化的形态和与之关联的密度、钙化的分布特点等方面系统评价乳腺钙化,并对乳腺钙化产生的原因和对钙化的诊断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分子成像作为一门在近几年内发展起来的崭新的学科领域,使疾病在基因水平上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以及更进一步地微观评价疗效成为可能。譬如在肿瘤病例中,肿瘤的部位和侵袭度等检测指标可由特异性更强的癌前病变分子异常、细胞生长动力学、血管生长因子、肿瘤细胞标记物、基因的改变来代替。这种成像手段若与新型靶向治疗相结合,可在肿瘤的表型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X线检查过程中疼痛的发生率及其与乳腺密度、厚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由4名女技师(A~D)对上海市163名女性体检者进行常规乳腺摄影,检查后向受检者发放一份包含检查过程中疼痛程度、乳腺密度和厚度等21项问题的调查问卷,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6%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感觉疼痛,其中轻、中、重度疼痛分别占53.3%、33.6%和13.1%。中重度疼痛组中,乳腺密度〉50%者占24.0%。不同疼痛等级间头尾位(CC)乳腺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184,P〈0.001);并且随着乳腺厚度的增加,疼痛程度也呈现递增趋势。4名女技师(A~D)摄片时所致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P=0.015)。结论乳腺X线检查过程中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会影响女性定期乳腺体检及乳腺癌的筛查。乳腺密度是检查过程中疼痛发生的一个提示因素。对一些乳腺较敏感的检查者可以通过控制压迫程度来减轻疼痛;改善技师的态度以及定期对技师进行培训也是减轻疼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比增强双能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CEDM)是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新进展,本文综述其物理原理、方法及对放射剂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MR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35例为子宫内膜癌,11例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所有患者在常规MRI检查(T1WI、T2WI、动态增强扫描-LAVA序列)的基础上均行弥散加权平面回波序列(DWI-EP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600s/mm2。T2WI,LAVA序列观察子宫内膜癌及良性内膜病变表现,对子宫颈有无侵犯及盆腔内淋巴结转移的信号强度,在确定病灶的位置区域比较DWI的信号特点,测定子宫内膜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3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32例显示为高信号影(91.4%),3例病灶显示不清;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均呈高信号影。11例良性病变包括子宫粘膜下肌瘤7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内膜增生2例,DWI序列7例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影。在DWI、LAVA、DWI结合T2WI序列上判断肿瘤对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分别为62.9%(22/35)、74.3%(26/35)、82.9%(29/35)。子宫内膜癌的ADC平均值为1.02±0.23×10-3mm2/s,低于良性子宫内膜组1.49±0.21×10-3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子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价值。DWI结合常规MR序列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提供较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乳腺X线摄影对微小乳腺癌的诊断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通过乳腺X线摄影发现微小乳腺癌。我们了收集2000年8月至2007年7月经GE Senographe 2000D检查发现并手术病理证实的158例女性微小乳腺癌,观测并分析其形态学表现。结果显示微小乳腺癌大多不能为临床扪及,其X线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微小乳癌直接征象中微小钙化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间接征象相对较少。微小乳腺癌需要一定的步骤才可能最终确定诊断,通过加强对乳腺X线摄影征象的认识及采用合理的诊断步骤,可以提高微小乳腺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