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指标与临床病理的关联性,探索与超声造影指标相关性较强的病理因子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相关性的数量分布特点。方法纳入119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超声造影的手段,记录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将乳腺癌肿块的活跃边缘带及病灶旁正常带进行标记,采用免疫组化对靶细胞进行标记,以及形态学的特征来确认TAF细胞,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乳腺癌肿块>2 cm、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早时,超声造影后肿块边界增大,呈高增强,呈现灌注缺损、出现穿支血流几率高(P < 0.05)。超声造影后呈现充盈缺损状态,癌旁正常带的TAF细胞数量较多(P < 0.05)。造影后出现高增强,在活跃边缘带的TAF细胞数量多(P < 0.05)。当病灶较大时,活跃边缘带TAF数量较多(P < 0.05)。当临床分期早、组织学分级高时,两个区域的TAF数量较多(P < 0.05)。而乳腺癌造影后病灶的增强范围与病灶活跃边缘带及癌旁正常带的TAF数量均无关联(P> 0.05)。超声造影后的充盈缺损状态与边缘活跃带的TAF的数量无关联(P>0.05),且病灶的造影增强程度与癌旁的正常带的TAF数量无关(P>0.05)。结论TAF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因素,TAF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的分化和转移力。   相似文献   
2.
CT肺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尘肺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吕富荣  盛波  夏露花  肖云华 《重庆医学》2012,41(12):1157-1159
目的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对早期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表面遮盖显示(SSD)3D-lung三维后处理技术、值域限定图像分割技术以及特殊的体积直方图软件1对30例早期尘肺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16排螺旋CT胸部平扫图像进行后处理。定性、定量比较二组的差异。结果定性:对照组的3D-lung肺表面显示平滑的脏层胸膜;尘肺组显示肺表面局部凹陷。定量:尘肺组肺体积(3 730.4±603.6)cm3比健康者(4 114.8±742.2)cm3减小;而平均CT值尘肺组(-747.1±51.9)HU与对照组(-852.9±30.2)HU相比增大。2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组体积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稍有降低。结论CT肺功能成像的多种技术能够定性、定量的观测到早期尘肺的纤维化及程度,结果客观、可靠,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解其左右支气管动脉的特点,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方法收集113例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的MSCTA图像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比较其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在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的差异。 结果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存在差异。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解剖信息,为经支气管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扁桃酸拆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扁桃酸的拆分效率。方法:以右旋伪麻黄碱作为拆分剂,与外消旋扁桃酸反应生成非对映异构体盐,并加入含钙、镁离子沉淀剂,再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右旋扁桃酸收率为82.51%,光学纯度(OP%)为97.0%;左旋扁桃酸收率为93.5%,光学纯度(OP%)为80.1%,总收率为88.01%;拆分效率显示:右旋扁桃酸为80.03%,左旋扁桃酸为74.89%。结论:加入含钙、镁离子沉淀剂可拆分d-扁桃酸,且光学纯度较高,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价值。方法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和131I治疗的DTC患者28例,所有患者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Dx-WBS)阴性、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且B超检查发现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对28例进行99mTc N-NOET SPECT/CT早期、延迟显像。利用ROI技术在病变部位勾画感兴趣区ROI1,取对侧相同面积部位标记为ROI2,以ROI1/ROI2计算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摄取比值(T/N)。将SPECT/CT检查结果与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8例(52个病灶)经病理检查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39个病灶),良性病变7例(13个病灶)。99mTc N-NOET显像提示转移灶17例(30个病灶)、良性病变4例(9个病灶)。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判断D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76.92%,特异性61.54%,准确性73.08%,假阳性率38.46%,假阴性率23.08%,阳性似然比2.00,阴性似然比0.38。7例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良性病变者T/N,低于21例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判断DTC患者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较好,尤其适合Dx-WBS阴性、Tg阳性、B超检查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定量分析对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尘肺观察对象组(6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CT扫描,分别在
主动脉弓顶、气管隆突、气管隆突下3cm、气管隆突下6cm平面进行CT定量测定,用CT密度直方图对特定的CT值区间进行测
定,计算出不同CT值范围内的平均肺密度(ME)及像素指数(PI),对比观察尘肺观察对象组肺密度的改变。结果在主动脉弓顶
水平、气管隆突下6cm层面,-832~-352HU范围的10个CT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像素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气管隆
突、气管隆突下3cm层面,-880~-352HU范围的11个CT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像素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像素指数。
其共同特征为,上述4个观察层面,在-832~-352HU范围内的10个CT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的像素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
组。尘肺观察对象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量直方图信息,能够评价尘肺观察对象肺纤维化
改变,结果可靠,客观,为尘肺观察对象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  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CT定量成像技术诊断尘肺的价值。方法收集60例尘肺观察对象(尘肺观察对象组)及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40名健康男性(正常对照组),均行胸部CT扫描,将CT测量值(-1024~-325HU)划分为14个CT阈值区间,间隔49HU,应用CT密度直方图计算不同CT阈值范围内的平均肺密度及像素指数(PI),绘制尘肺观察对象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不同CT阈值区间内的PI分布曲线。结果在-874~-325HU范围的11个CT阈值区间内,尘肺观察对象组的P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1024~-875HU三个区间内两组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尘肺观察对象组像素分布曲线向右侧高密度区偏移。结论应用CT定量成像技术诊断尘肺结果较为客观,为诊断及研究尘肺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SCTA及后处理技术分析肺腺癌及肺鳞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差异,为提高插管成功率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收集45例肺腺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MSCT图像,68例肺鳞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图像,测量并比较肺腺癌及肺鳞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差异。结果肺腺癌L1R1型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肺鳞癌L1R1型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肺腺癌与肺鳞癌L1R1型左侧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直径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了解肺腺癌L1R1型支气管动脉、肺鳞癌L1R1型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差异,为临床开展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10.
CT对肺功能定量技术的研究早在CT机发明之初便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早期硬件及软件技术的不稳定性及局限性,研究进展缓慢,迄今为止,仍未得到广泛应用.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计算机水平的迅速发展,现代CT不仅在显示肺部微细结构的能力上大幅度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定量指标测定来反映肺部功能改变情况,大大地拓宽了CT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同时也提高了肺部疾病的诊断水平.随着CT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发展,CT肺功能定量技术更加准确、便捷.同时,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如何把多排螺旋CT(MSCT)定量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两者相结合并应用于各类肺部疾病的肺功能测定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