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医院处方分析》课题数据库,调查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销售总金额、排序比(B/A)、药物利用指数(DUI)以及各代口服抗组胺药处方数和取药数量占比,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使用频率和销售总额排序居首位的分别为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抗组胺药的DUI均≤1;应用最多的抗组胺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结论: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使用口服抗组胺药较合理,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6种中药单体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黄芪甲苷以及黄芩素是否可以通过诱导孕烷X受体(PXR)介导细胞色素酶P4503A4(CYP3A4)转录表达。方法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的方法,将人PXR表达质粒、CYP3A4报告质粒以及内参质粒转入LS174T细胞中,建立报告基因体系,与不同浓度及不同给药时间的中药单体共同孵育,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黄芩素(20μmol/L、40μmol/L和80μmol/L)分别诱导PXR介导CYP3A4表达(1.49±0.23)倍(P〈0.05)、(2.45±0.56)倍(P〈0.01)和(5.27±0.40)倍(P〈0.01),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和黄芪甲苷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不能明显诱导LS174T细胞中PXR介导CYP3A4表达。在不同给药时间实验中,20μmol/L、40μmol/L和80μmol/L的黄芩素在12~48h能诱导PXR介导CYP3A4表达,诱导能力随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强的趋势,各浓度的最大诱导倍数均在48h出现。结论黄芩素在LS174T细胞系中可以通过诱导PXR介导CYP3A4转录表达,而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或黄芪甲苷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3.
夏延哲  韦炳华  陈杰  曹媛  吴海燕  陈孝 《今日药学》2012,22(3):129-133,141
目的 研究旱莲草5种中药单体木犀草素、芹菜索、槲皮素、刺囊酸和蟛蜞菊内酯是否可以通过PXR的激活而诱导CYP3A4转录表达.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5种中药单体对人结肠癌细胞系LSI74T细胞的毒性,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的方法,在LSI74T细胞中同时转入人PXR表达质粒、CYP3A4报告质粒以及内参质粒,建立双荧光报告基因体系,与不同浓度及不同给药时间的中药单体共同孵育,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结果 5种中药单体对LS174T的IC50值分别为木犀草素(71.08±5.35) μmol/L、芹菜素(185.54±9.57)μmol/L、槲皮素(112.68±8.34) μmol/L、蟛蜞菊内酯(36.01±9.37) μmol/L、刺囊酸(26.04±5.62) μmol/L.刺囊酸(5、10和20μmol/L)分别诱导PXR调控的CYP3A4表达(1.52±0.31)倍、(1.95±0.31)倍和(2.57±0.23)倍,蟛蜞菊内酯(5、10和20 mol/L)分别诱导PXR调控的CYP3A4表达(1.57±0.30)倍、(1.91±0.25)倍和(2.14±0.51)倍,木犀草素、槲皮素、芹菜素在试验的浓度范围内不能明显诱导LS174T细胞中PXR调控的CYP3A4表达.在不同给药时间试验中,10 μmol/L和20μmol/L的刺囊酸在12 ~ 48 h能诱导PXR调控的CYP3A4表达,诱导能力随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强的趋势,各浓度的最大诱导倍数均在48 h出现;10 μmol/L和20μmol/L的蟛蜞菊内酯只能在12~24 h诱导PXR调控的CYP3A4表达,在48 h时2个浓度组均出现诱导表达倍数的下调.结论 刺囊酸和蟛蜞菊内酯在LS174T细胞系中可以通过激活PXR诱导CYP3A4转录表达,而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系统性评价ABCB1基因多态性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治疗药物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Scopu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伊马替尼药动学通路转运体的ABCB1 C1236TG2677T/A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患者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工作,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ABCB1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水平相关性研究7篇,合计8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BCB1 C1236T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C等位基因携带者间伊马替尼的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7.44 ng/ml,P=0.03),G2677T/A中突变纯合及杂合基因携带者与野生型基因携带者间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18.27 ng/ml,P<0.01),未显示C3435T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具有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 ABCB1 C1236TG2677T/A突变基因与伊马替尼血液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循证医学原则决策克罗恩病并发瘘管形成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实践的原则,对克罗恩病并发瘘管形成患者,通过检索医学文献,评价文献,并最终选择治疗方案.结果 从经验的证据、文献的证据及循证医学的证据等方面总结克罗恩病并发瘘管形成的治疗方案,从而选择最佳方案.结论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临床疑难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循证医学原则决策克罗恩病并发瘘管形成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循证医学实践的原则,对克罗恩病并发瘘管形成患者,通过检索医学文献,评价文献,并最终选择治疗方案。结果从经验的证据、文献的证据及循证医学的证据等方面总结克罗恩病并发瘘管形成的治疗方案,从而选择最佳方案。结论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临床疑难病例进行分析,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决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静脉使用多黏菌素B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期间静脉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筛选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患者, 统计分析AKI的发生时间、临床分期和转归, 计算多黏菌素B相关AKI发生率以及多黏菌素B用药第3、6、12和15天AKI的累积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KI的危险因素, 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1例, 男性237例(76.2%), 女性74例(23.8%);中位年龄58(46, 70)岁;52例(16.7%)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 AKI的发生时间为(4±2)d, 范围2~13 d;多黏菌素B用药第3、6、12和15天AKI的累积发生率(%)及其95%CI分别为9.1(3.0~19.4)、15.4(7.9~25.2)、21.5(12.8~31.6)和21.5(12.8~31....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综合评价两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制剂俊特?和泰能?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与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俊特?和泰能?进行住院治疗的594名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评价两种制剂治疗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成本效果比.结果 俊特组临床...  相似文献   
9.
邓燕红  李佳  夏延哲  陈杰 《医药导报》2022,(9):1369-1373
目的 总结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导致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噬血现象的药学实践。方法 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师鉴别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为患者提供合理治疗方案。建议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1升白细胞治疗4 d,粒细胞严重缺乏持续,使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0.4 g·kg-1·d-1治疗2 d。结果 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后期治疗效果较好,顺利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实践,在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性及其处理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建议,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154例患者434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合疗效、不良反应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万古霉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54例434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结合临床病历资料、病原学检查、肾功能指标、合并用药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分析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434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中,血药谷浓度10~20 μg·mL^-1共有214例次(占49.29%),<10 tg·mL^-1共有81例(占18.69%),>20 μg·mL^-1共有139例(占32.02%);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共12例(占7.79%),联合使用一种抗感染药物共40例(占24.03%),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感染药物共102例(占68.1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7%.结论 应加强对万古霉素临床治疗药物的监测,根据测得的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发生率,实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