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刘衡  冉启胜  邓洋  夏传江 《西部医学》2019,31(4):620-624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期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整理89例患者DSA与CTA重建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共同评估观察DSA与CTA重建图像,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进行计算,并分析CTA对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临床分析的应用价值。结果 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膝上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为97.23%、特异性为97.15%、准确度为97.13%、阳性预测值为94.02%及阴性预测值为97.89%,Kappa=0.945;CTA诊断膝下血管狭窄≥50%诊断的灵敏度为96.12%、特异性为92.05%、准确度为94.13%、阳性预测值为92.22%及阴性预测值为96.34%,Kappa=0875;CTA诊断足动脉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69.21%、特异性为90.95%、准确度为89.03%、阳性预测值为72.34%及阴性预测值为88.86%,Kappa=0.657。结论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能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区进行直观、全面、清晰的准确显示,有利于影像医生对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分级,可为临床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对比剂,总碘量=体质量(kg)×450 mg,碘流率=注射总碘量/28/s,locator定位于腹主动脉远端,动脉CT阈值达到300触发扫描,移床准备时间8 s后开始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1s,Pitch 0.9。优化组双时相分段连续注射对比剂,第一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60%,碘流率=第一次注射碘量/14/s,第二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40%,碘流量(流速)=第二次注射碘量/14/s, locator定位于腘动脉,动脉CT阈值达到90触发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0.7 s,Pitch 0.9。用EBW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由一名高年资技师测量下肢血管每节段的CT值,对其结果进行客观评分,由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对照组37例患者图像中2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11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优化组38例患者图像3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2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末梢动脉得分分别为0.910±0.072和0.950±0.05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区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05)。远端末梢动脉客观评价得分分别为129.0±27.7和90.0±13.8,髂动脉得分分别为426.0±54.5和392.0±46.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得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优化组不但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末梢动脉图像,还可以降低近端血管CT值使之获得均一性更佳的血管图像。结论: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检查中的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这类有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的下肢末梢动脉精准显示,末梢动脉显示成功率提高24.4%。在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提高了下肢末梢动脉的图像质量,提供了更加真实、丰富的诊断信息,使糖尿病足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影像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3.
夏传江 《中外医疗》2016,(32):109-111
目的 研究胃镜下间歇、多次扩张在食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整群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食管良性狭窄患者78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将78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9例,研究组患者接受胃镜下间歇、多次扩张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胃镜下单次扩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食管狭窄段直径以及吞咽障碍.结果 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狭窄段直径为(16.38±1.92)mm,明显大于参照组患者狭窄段直径(12.69±1.53)mm,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39/39),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4.62%(3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良性狭窄患者进行胃镜下间歇、多次扩张治疗能改善患者食管狭窄情况及吞咽障碍,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类少见的胃肠错构瘤性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本文分析了我院 8年来确诊的 8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病例资料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8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 5例、女 3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腹痛伴发热2周于2002年9月入院。入院前2周患者外出打工时出现全腹痛、呕吐、发热(体温37.5℃~38.9℃),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 庆大霉素治疗,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此后反复低热,右下腹痛。1天前右下腹痛加重,但无放射痛;伴脓性便,无腹胀、返酸,无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2年3月~1996年11月共收治小儿移位肽骨识上骨折95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外交叉内固定,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至一般资料:本组95例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3岁;跌伤79例,坠落伤6例,交通事故伤10例,右侧40例,左侧55例;伤后就诊时间为1.5小时~8天,8小时内就诊者33例,占35%;伸直型77例,屈曲型18例;开放骨折1例,闭合骨折94例。合并神经损伤者9例,其中尺神经2例,烧神经3例,7例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1.2手术方法:取仰卧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幼…  相似文献   
7.
1996年至今 ,我院内窥镜室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就诊患者 4 75例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阳性发现 311例 ,其中结肠癌患者 90例 ,下面就检查的方法、最初发现、安全性及检查的必要性作如下报道。1 材料和方法1.1 检查对象 :就诊患者 ,拟有以下下消化道症状患者 ,对其进行全结肠检查。下消化道症状有 :1一般腹泻 (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或伴有腹痛及粘液 ,无脓血 ) ;2粘液便、脓血便、便血 ;3便秘 ,腹泻便秘交替 ;4大便变细 ;5腹痛腹胀不适 (胃镜、B超检查未见异常 ) ;6肛门坠胀不适及其它。1.2 结肠镜检查 :仪器采用日本产 Olympus CF30 I型…  相似文献   
8.
青年与老年人胃癌758例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6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经电子胃镜及活检、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胃癌共1349例,其中≤30岁的青年人胃癌51例,占同期胃癌的3.78%,≥60岁老年人胃癌542例,占40.18%。现将青、老年人胃癌的内镜及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不含皮质激素而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骨关节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但NSAIDs的不良反应也相当常见,包括胃肠道、肾脏、心血管系统等损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胃肠道的损害,轻者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一过性浅表溃疡形成,重者造成大面积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由于NSAIDs的镇痛作用,使用NSAIDs的患者发生胃肠病时多数无疼痛症状,当相应症状出现时,往往病情已较严重,这正是NSAIDs相关性胃肠病可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因此,采用系统性防治措施对胃肠黏膜保护非常重要。1NSAIDs致胃肠黏膜损伤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较肯定地引起NSAIDs相关性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有:①既往消化性溃疡和(或)并发出血、穿孔等病史;②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③大剂量或多种NSAIDs同时使用;④同时合用激素或抗凝药;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其它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酒、吸烟、女性、并发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有并发症如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等。2NSAIDs对胃肠道损害的预防措施2.1严格掌握NSAIDs使用适应证,不滥用NSAIDs尽量避免不必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