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研究无菌操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提高手卫生依从率。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某医院临床科室行无菌操作的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采取干预措施,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涉及该医院90个临床科室的10 394名医护人员,手卫生平均依从率从干预前的64.34%提升至干预后的72.65%。手卫生时机中以清洁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率提高最明显,以换药前和经皮注射/针灸注射前提升最显著。结论 该医院实施干预措施,可提高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患者颅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9年1—12月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的Ⅰ类切口手术61例感染患者和726例无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基础疾病等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有创性操作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2019年神经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脑Ⅰ类切口手术不同年龄、不同NNIS评级、是否患有基础性疾病、手术时间、首次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使用呼吸机次数与天数、尿管插管次数与天数、同期住院天数、发热天数与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是否联用抗菌药物和手术时间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首次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是否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是影响神经外科Ⅰ类切口SSI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有效预防及控制措施,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Telbivudin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评价安全性,探讨影响替比夫定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治疗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行基因型检测及治疗前后24、52、96周进行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及乙肝病毒基因耐药的检测,探讨24周HBV DNA水平与52周、96周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影响替比夫定治疗效果的因素及替比夫定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118例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96周时,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耐药率分别为81.4%、79.7%、49.2%、37.3%、1.7%;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显著高于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T水平≥5倍ULN组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均高于2-5倍ULN组的患者(P0.05);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的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显著高于高载量组的患者(P0.05);D基因型的HBeAg转阴率与HBeAb阳转率均高于B、C基因型,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阴性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P0.05)。观察期间仅有2例患者出现耐药,曾有27例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无严重不良事件导致停药发生。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使ALT复常、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且耐药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52周、96周的疗效,高ALT水平、中低载量HBV DNA、HBeAg阴性、D基因型患者疗效可能更好,建议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血流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发生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56例病例为CRE组, 按1 ∶1选择同期56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肠菌目细菌(CSE)血流感染患者为CSE组, 分析感染菌株和科室分布, 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CRE血流感染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 23例, 41.07%)) 和血液科(17例, 30.36%)为主; 感染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32例, 57.14%)和大肠埃希菌(16例, 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60 d内住院史、感染前入住ICU>48 h、机械通气、留置中央静脉导管、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均与CRE血流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感染前入住ICU>48 h、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是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临床尤其是ICU应关注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尽早识别CRE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 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规范有创操作, 以减少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EMbase、Cochrane Library、BIOSIS Previews 等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3年9月。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 RevMan5.1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241例孕妇,其中应用替比夫定602例,对照组639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随访6~12月龄婴儿,替比夫定组 HBsAg 和 HBV DNA 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5,95%CI(0.08,0.28),P<0.00001;RR=0.12,95%CI(0.05,0.32),P<0.0001];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前 HBV DNA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应用替比夫定孕妇所产新生儿无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替比夫定能阻断 HBV 宫内感染,其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