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急性脑血管意外无合并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大小、性别构成、意识状态、侵袭性操作、脱水剂应用时间、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等差异。结果6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0例;两组比较性别构成、脱水剂应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昏迷、实施侵袭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同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并发各种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及脑管痉挛、再出血,也并发急性脑积水,它是指SAH后1周内继发的脑积水(AHC)。随着CT、MRI等广泛用于临床,SAH后继发的AHC更易获诊断。由于其病死率高、预后差,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现就我们自1990年以来收治SAH后继发AHC的25例,对其发病机理,临床与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分析。资  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8例。年龄18~62岁。发病时间均为SAH后1周内出现AHC,其中同时或24小时内6例,2~3天13例,4~7天6例。临床表现 25例均表现明显的头痛、呕吐、脑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4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9.4%,其中脑卒中早期癫痫发作者占64.86%,晚期癫痫发作者占35.13%,位于脑叶、累及大脑皮质者癫痫发生率较高占66.2%,其他部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生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早期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半年后才渐停用,晚期发作应进行长期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3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3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及应用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降血脂、ACEI、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组(n=5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日1次;疗程14 d为1个疗程;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的缓解和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8%,心电图改变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心电图改变的总有效率为68.1%;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银杏叶标准提取物(EGb 761)联合尿激酶对早期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被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发病6h以内给予尿激酶10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脉快速滴注,0.5h之内滴完。研究组:发病6h以内给予EGb761 87.5 mg+50g/L 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次日重复给予EGb761一次,其它用药同对照组。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 ,6 ,24 h,2,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随访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6 , 24 h, 2, 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l.);治疗后4周末研究组的基本痊愈率为35.3%,与对照组的1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6个月研究组ADL1,2占67.6% ,ADL4,5占11.8%,与对照组的46.6%及3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病死率为5.8%及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 Gb761能增强尿激酶对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减少再闭塞,致残率低,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PRHR)大脑皮质梗死后丘脑腹后核继发性损害及其机制,以为脑梗死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应用尼氏染色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梗死侧丘脑腹后核神经元形态、凋亡细胞数目,以及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RIP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后1周,MCAO组大鼠梗死侧丘脑腹后核正常神经元数目减少38.3l%(P<0.01);至手术后4周减少73.49%(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后1周,MCAO组大鼠梗死侧丘脑腹后核即可见凋亡细胞(P<0.01),至手术后2周和4周,凋亡细胞持续存在,并可见坏死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后1周,MCAO组大鼠梗死侧丘脑腹后核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RI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至手术后2周和4周,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00,0.000),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P=0.000,0.000)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RIP(P=0.012,0.047)表达水平则逐渐升高且呈持续高表达.结论 大脑皮质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核神经元呈进行性死亡.梗死侧丘脑神经元凋亡、延迟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其磷脂蛋白持续高表达可能是造成梗死侧丘脑腹后核继发性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选择住院治疗CHD患者92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C1q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C1q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C1q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C1q水平变化与病情进展相关,检测血清C1q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吴跃刚 《深圳医学》1999,12(1):82-83
目的 探讨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急性脑积水(AHC)的发病率、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SAH后1周内行MRI或/和CT检查,分无脑室积血组及脑室积血组。脑室扩大并超过正常上限作为AHC的诊断。FH结果 SAH后2~3天最常出现AHC。出现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有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增大,半数以上伴脑室积血。死亡率32%。死于脑疝最常见。结论 SAH后伴有脑室积血者与AH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增龄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年龄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保健科健康普查、体检普通人群和脑梗死住院病人。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普通人群不同年龄段组(20~29,30~39,40~49,50~59,60~69,70~79岁共6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60~69岁)的血浆PAF水平。结果普通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PAF水平呈现增高趋势,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3348,P<001);在40~49岁年龄段组血浆PAF水平(388±128)pg/ml已显著高于20~29年龄段组(338±96)pg/ml,P=0034。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浆PAF值显著高于普通人群60~69同年龄段组〔(504±108)pg/mlvs(433±103)pg/ml,P=0007〕。结论血PAF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PAF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塞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跃刚 《深圳医学》1999,12(1):92-93
随着脑梗塞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出血性脑梗塞再次受到重视。本文对32例经CT、MBI诊断出血性脑梗塞死者进行临床分析,年龄20~75岁,男女比较1.25:1。临床表现为原有症状和重或持续不缓解,分轻、中、重3型,并对其常见病因、出血时间、CT、MRI、治疗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