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顽痰汤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动物分组:选取成年雄性大鼠120只,体质量230~280 g,鼠龄12周,从中随机抽取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剩余大鼠造模完成后,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针刺+中药低剂量组,针刺+中药高剂量组,共8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右侧颈总、颈内和颈外动脉,不造成栓塞;模型组是通过线栓造成脑缺血再灌注而致肺炎模型;在模型建立后,针刺治疗组对模型使用针刺治疗;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使用低、高剂量中药治疗;针刺+中药低、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使用针刺+低、高剂量中药治疗(其中所有组别中中药为顽痰汤加减)。结果治疗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WBC,MPO活性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假手术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肺组织WBC,MPO活性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余各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刺+中药高剂量组分别与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ASP-1重组蛋白,并对其作剂活性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密码子优化合成技术获得大肠杆菌偏性的ASP-1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PQE30载体,转化表达宿主菌进行诱导表达.用纯化的重组表达的ASP-1蛋白作为佐剂,用模式抗原OVA和HIV肽抗原进行进行小鼠免疫试验,分析重组ASP-1蛋白的佐剂活性.结果:通过重叠PCR方法成功合成ASP-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用纯化的重组蛋白为佐剂与模式抗原一起免疫小鼠,同时与用铝佐剂组进行对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重组ASP-1蛋白可诱导模式抗原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佐剂活性高于铝佐剂.结论:重组表达的ASP-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活性.  相似文献   
3.
Glypican-3作为检测肝细胞癌新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位于全球第4位,中国第2位。全球肝癌发病数为56.4万人,其中55%的病人发生在中国,约30.6万人。其在临床上恶性度较高,死亡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届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近来,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作为一种新的肝细胞癌标记物被国内外许多作者提出,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并纯化GPC3-N端蛋白及根据分析GPC3-N端蛋白可能的抗原表位合成多肽,免疫家兔获得抗-GPC3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GPC3基因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将GPC3-N端基因片段亚克隆至pQE30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带有6-His的GPC3的融合蛋白质,纯化蛋白后免疫家兔;同时应用Goldkey软件预测分析GPC3蛋白N端可能的抗原表位,根据分析结果合成多肽命名为lw1,免疫家兔,获得抗-GPC3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性。结果:成功表达出GPC3-N端蛋白,用纯化后的蛋白及合成的肽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兔抗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证实该多抗能识别原核表达的外源性及HepG2细胞内源性GPC3蛋白。结论: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蛋白免疫家兔都能获得能特异识别GPC3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将为GPC3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研究工具,并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甲基苯丙胺(MA)依赖动物模型,研究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血清代谢物变化并寻找其可能的潜在标志物。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运用液相色谱联合离子阱一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分析方法研究MA依赖对大鼠血清代谢变化的影响。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PLS—D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数据分析(OPLS—DA)分析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依赖组和对照组大鼠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初步筛选出11个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甲基苯丙胺依赖成瘾代谢组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代谢组学在判定甲基苯丙胺依赖与否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