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宁口岸1988~2001年出入境人员HIV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宁口岸出入境各种人群中HIV感染的分布情况,为在口岸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宁口岸1988-2001年的HI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检测各类出入境人员73696人次,检出HIV感染18例,检出率2.44/万,2001年检出人数最多,感染率为8.55/万。性别分布,男性16例,占检出总数的88.89%;女性2例,占检出总数的11.11%,年龄分布,20至29的年龄组的感染人数最多。占50.00%;其次是30至39年龄组,占33.33%。感染人群以涉外婚检为主,占33.33%,。其次是外籍留学生,占27.78%。外籍人员(含港澳台)感染较中国大陆高,占55.56%。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72.22%;其次是静脉吸毒,占22.22%。结论:出入境人员HIV的感染呈增长趋势,应加强对他们的监测,防止HIV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混合感染状况以及对HBV的免疫水平.方法对59份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分析HIV感染者中HBV感染及免疫情况.结果HIV/HBV混合感染率为13.56%(8/59),HBsAb阳性率为55.93%(33/59),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的HIV/HBV混合感染率以及HBsAb阳出率,各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HIV/HBV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HBsAb的阳性率较高,这与人群自然免疫、人工免疫有关,在HIV感染者中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于预防HBV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HIV感染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HIV感染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病例组为广西出入境人群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经广西口岸出入境正常人群。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各实验组ALT、ALP、BUN、Cre在正常范围;HBV/HCV/HIV混合感染组的AST明显高于HIV单感染组(P<0.01),而HIV单感染组与正常对照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实验组γ-GT除吸毒传播感染组与正常对照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外,其余各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组ALB除吸毒传播感染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外,其余各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HIV感染对肝、肾组织似乎没有造成严重影响,HIV感染/AIDS者的白蛋白降低可能与慢性腹泻等消耗性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广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监测的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2007—2012年共检出67例HIV感染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8.9岁,以30~50岁年龄段为主,其人群主要是以初中文化、已婚人群为主,主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结论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者以劳务输出为主,后续随访中失访病例较多,应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工作重心仍然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务输出为主,并且加强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减少性传播乃至家庭内传播仍然是口岸HIV防控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引起世人关注。艾滋病病人并发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感染;艾滋病与结核病间的流行相互作用是致命的;结核病加重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程发展,1/3的艾滋病病人死于结核病;而艾滋病的流行促进了结核病的传播,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为此,对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的流行情况、相互影响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与预防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口岸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有效地在口岸实施艾滋病防治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1年到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接受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和涉外婚检人员进行了滋病病素抗体检测。〔结果〕2000年,监测人数28405人次,检出HIV感染者4例,检出率为1.41/万;2001年,监测人数28537,检出HIV感染者15例,检出率为5.26/万。2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6.32,0.025>P>O.01)。〔结论〕随着出入境人员和口岸流动人员的增加以及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快速增长,开展口岸HIV感染监测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口岸HIV感染监测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口岸人群HIV感染流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992-1996年期间,对2582例涉外婚姻婚前梅毒和HIV抗体的检测结果,共检出梅毒证实试验阳性9例,其中外籍人员8例,国内人员1例;检出HIV抗体阳性2例.作者指出涉外婚姻婚前医学检查,是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分析南宁口岸1990 ̄2005年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监测结果,为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方法对出入境人员进行HIV感染初筛,对初筛阳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认,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检测出入境人员100 945人次,检出HIV感染者43例,HIV感染率为4.26/万;2001年以后保持比较高的检出率,2004年高达9.34/万。HIV感染者中,外籍人员18例,占41.86%;中国大陆人员25例,占58.14%;男性38例,占88.37%,女性5例,占11.63%;20 ̄49人员占94.34%,40 ̄49岁年龄组的比例有所上升。3种传播途径均已出现,性接触传播占67.43%。〔结论〕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者的检出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在口岸地区应加强艾滋病的综合监测,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东盟常住广西人员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为口岸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CV、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采用X线拍片检查肺结核,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东盟各国人员中,柬埔寨籍人员的HBV阳性率最高(13.79%);缅甸籍人员的抗-HCV阳性率最高(10.53%),与广西出境人员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x^2=26.3790,P〈0.01);东盟人员抗-HCV总阳性率(0.76%)高于广西出境人员,差异有显著性(x^2=5.9427,P〈0.05);柬埔寨籍人员HIV抗体的阳性率最高(3.45%),与广西出境人员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x^2=7.6582,P〈0.01)。缅甸籍人员梅毒的阳性率最高(5.26%)。[结论]东盟人员传染病感染率较高,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监测,防止传染病传人我国。  相似文献   
10.
HIV感染者中乙型、丙型肝炎及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螺旋体(TP)混合感染的特点.[方法]对44份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及HBV表面抗原(HBsAg);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梅毒螺旋体抗体.分析HIV与HBV、HCV、TP混合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途径、国籍、职业的分布.[结果]HIV/HCV混合感染率为36.36%(16/44),其中经静脉吸毒途径混合感染率为91.6%(¨/12);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为13.33%(4/30),两种感染途径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x2=19.6233,P=0.005).HIV/HBV混合感染率为15.91%(7/44);HIV/TP混合感染率为2.27%(1/44);HIV/HBV/HCV三重感染率为4.55%(2/44).35岁以下年龄组与35岁以上年龄组HIV/HCV的混合感染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0.3427,P=0.001),但HIV/HBV的混合感染,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x2=0.0929,P>0.05).[结论]静脉吸毒是HIV/HCV混合感染的主要途径,青壮年是HIV/HCV混合感染的主要人群.HIV/HBV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人群普遍存在保护性抗体或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