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编码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克隆弓形虫表面抗原P22编码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方法设计合成1对引物,采用PCR法扩增出P22目的基因片段,以低熔点琼脂糖回收纯化,并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KpnI双酶切后,插入质粒载体p5.6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体p5.6/P22,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快速酸法初筛阳性重组子,并以PCR法与限制性酶切分析对阳性克隆进一步鉴定。被鉴定的重组子以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弓形虫核酸提取物中扩增出约593bpDNA条带,与预期扩增片段大小相符,空白对照无特异性扩增条带;所构建p5.6/P22重组体阳性克隆经双酶切与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测定的结果确证了插入片段的正确性。结论体外成功扩增、克隆了弓形虫表面抗原P22编码基因片段,并经序列分析所验证,为弓形虫P22表面抗原的表达以及弓形虫疫苗的制备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0±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5±3条感染小鼠。于第 2wk、4wk、8wk和 12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虫卵抗原 (SEA)及丝裂原(ConA或L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Mφ),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φ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2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第12wk呈现明显抑制;免疫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或SEA 刺激于接种后第4wk IL-1 和IL-2 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 刺激IL-1 于第8wk-12wk活性增高、IL-2 于第12wk 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PCR鉴别诊断间日疟及恶性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建立能鉴别诊断间日疟与恶性疟的 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 SSUr RNA编码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 3个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在同一反应体系中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分别预期被扩增出 34 1bp和 4 31bp的 DNA条带。结果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模板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分别被扩增出预期大小的 DNA片段 ,并经限制性酶切证实 ;杜氏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健康人血及空白对照均无特异性扩增条带 ;以该检测体系至少可检出原虫血症为 2 .56× 10 -7间日疟原虫感染和 1.0 8× 10 -5恶性疟原虫感染 ;69份镜检阳性的间日疟和 2份恶性疟患者血样 PCR检测均为阳性 ,1例发热待查患者PCR诊断为间日疟 ,与镜检复查结果一致 ,所有疟疾阳性标本中未检出混合感染 ,2 0份健康人血 PCR均为阴性。结论 :该检测体系灵敏、特异 ,对于诊断间日疟和恶性疟以及鉴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阴道栓剂治疗阴道毛滴虫感染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作阴道毛病虫感染的动物模型,对阴道栓剂抗鼠体内阴道毛滴虫疗效进行了研究,实验分:配伍栓剂组、甲硝唑原粉组、环丙沙星原粉组和1%SCC对照组。感染后24h采用一次性灌胃给药,10d后解剖小鼠,观察脓肿形成及愈合,镜检腹水和脓液。结果显示:栓剂治疗组滴虫清除率为50%和90%时,其剂量低于甲硝唑原份治疗剂量,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栓剂中杀淋球菌药环丙沙星原粉单独使用不能杀灭阴道毛滴虫。可见,甲硝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协同作用,减少了甲硝唑原粉杀滴虫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肉孢子虫可致肉孢子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文报告梭状肉孢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一、材料和方法 取新鲜水牛食道肌和腰肌,仔细剥离出梭状肉孢子虫包囊,取部分带有肌肉的包囊,经生理盐水清洗后,立即用1%锇酸固定1h,双蒸水清洗后,采用25%dDMSO(二甲基亚砜)、50%DMSO先后处理各20min,继而将标本冷冻断裂,再用1%锇酸固定1h。双蒸水清洗后,0.1%锇酸软化72h,双蒸水清洗。用2%单磷酸处理12h。清洗后,1%饿酸固定、清洗、系列酒精脱水(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SP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K-CSP,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法从重组的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BCG5.6/CSP中分离出经过测序鉴定的CSP基因片段,将其亚克隆于pBK-CMV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K-CSP.经IPTG诱导,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表达,并进行SDS-PAGE及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从pBCG5.6/CSP中分离出SP基因片段,成功构建pBK-CSP重组质粒;SDS-PAGE及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特异性蛋白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000。结论 从pBCG5.6/CSP中成功分离出CSP基因片段,并成功构建pBK-CSP重组质粒,诱导表达CSP非融合蛋白,为恶性疟原虫DNA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 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 ,有 16份 (5 9 9% )扩增得到Belem型基因产物 ,2 5 (92 6 % )份扩增出Sal- 1型基因产物 ;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的混合感染率为 5 1 9%。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以前未见报告的基因内重组类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虫株存在两种PvMSP1等位基因型 ,Sal- 1型可能是主导型 ;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丙硫眯唑(Albendazole)5-丙硫基-2-苯骈眯唑氨基甲酸甲酯)为一种广谱抗蠕虫药.谈药对线电病疗效佳、毒性低.鉴于国内对丙硫眯唑治疗华枝睾吸虫病少有报道,本文对7例华枝睾哑虫病患者分组进行了不同剂量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 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新方法。方法 :作者采用自行设计并合成的一对恶性疟原虫特异引物 ,经 PCR扩增环子孢子蛋白 ( CSP)基因 3 端保守区序列 2 4 5bp片段 ,观察了它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结果 :1从 4株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和 2例恶性疟患者血样中均扩增出约 2 4 5bp的 DNA目的片段 ,用业已鉴定的 CSP基因序列作模板再行扩增证实其为恶性疟原虫CSP基因片段 ;2对间日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和健康人血样进行 PCR反应 ,均未见扩增条带 ;3本检测系统可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血样中 0 .18个原虫所含的 DNA模板 ;4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模板及不同反应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结果 ;结论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 CSP基因 3 端片段用于恶性疟原虫检测具有灵敏、高度特异且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过去黑热病流行颇为严重,但皮肤型黑热病的发病率很低。在我国黑热病流行的16省(区、市)中,除青海、宁夏、四川、湖北、辽宁、内蒙、山西和北京,共发现106例。现将湖北首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9岁,湖北光化县人。自1959年始出现面部对称性红斑,无发热、疼痛,疑为“红斑性狼疮”。1980年,面部红斑上发生结节,渐播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