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发生是多个癌基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经不同途径激活和(或)不同的抑癌基因失活为基础的多步骤的过程。本文综述近年来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生长抑素及其受体与乳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乳腺癌的死亡率已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三发性。临床中发现一些原发性甲旁亢可能是源于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所致的继发性和三发性甲旁亢,并成为临床中常见的甲旁亢类型。我国人群每日钙摄入量普遍不足,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但维生素D缺乏/不足是世...  相似文献   
4.
槲皮素对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 7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2 4只MCF 7细胞株移植成功的裸鼠分为对照组、槲皮素组、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每组 6只。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用免疫组化测定cyclinD1表达水平。结果 G0 /G1期占细胞周期比例对照组明显低于槲皮素组 ,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P <0 .0 1) ,S期占细胞周期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槲皮素组 ,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P <0 .0 1) ,cyclinD1表达水平对照组明显高于槲皮素组、阿霉素组及联合用药组 (P <0 .0 1)。结论 槲皮素可作用于MCF 7移植瘤的G1/S节点 ,可抑制移植瘤细胞增殖及cyclinD1表达 ,延缓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 cN0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 Cont-CLNs) 转移相关因素,探讨 Cont-CLNs 清扫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6 月至 2015 年 12 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侧 PTC 患者 149 例,均已接受甲状腺全切以及预防性 Cont-CLNs 清扫。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外侵犯、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喉前淋巴结、Ipsi-CLNs 与 Cont-CLNs 转移的关系。  结果  本组患者 Ipsi-CLNs 转移率和 Cont-CLNs 转移率分别为 73.2%和 23.5%,其中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原发灶数目、是否合并甲状腺炎与 Cont-CLNs 转移均不相关(P=0.792、 0.097、0.531、0.578、0.269、1.000) ,包膜外侵犯(P=0.017) 、喉前淋巴结转移(P=0.006) 和 Ipsi-CLNs 转移(P<0.001) 与 Cont-CLNs 转移相关。但多因素分析后发现 Ipsi-CLNs 转移数目≥3 枚是 Cont-CLNs 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 。  结论  包膜外侵犯、喉前淋巴结和 Ipsi-CLNs 是 Cont-CLNs 的影响因素;当 Ipsi-CLNs 转移数目≥3 枚,且合并喉前淋巴结或包膜外侵犯时,可考虑行 Cont-CLNs 清扫。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激素依赖性,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的表达状况是评估内分泌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在20%~30%的乳腺癌中过表达,此类患者倾向于复发、转移早且生存期短[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NCCN)指南推荐分子靶向治疗作为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首选疗法[2]。目前乳腺癌术后治疗主要依据原发灶的相关生物学指标。近年来复发转移病灶中ER、PR、HER2等生物学指标与原发灶之间的表达差异越来越受重视,有必要对复发转移灶受体进行检测[6-15];同时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中ER、PR、HER2等生物学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16-23],因此结合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及原发灶的受体检测有可能更好的评估术后复发风险、判断预后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对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腋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和HER2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简称"代谢相关脂肪肝",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伴随疾病, 是患者化疗期间肝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内分泌治疗或随访期间肝功损伤的重要原因, 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为代谢性脂肪性肝病, 将原来的"排他性诊断"转变为"肯定性诊断", 正视了代谢因素在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目前临床重视不够。乳腺癌患者较正常人发生代谢紊乱的比例和风险更高, 因此更应重视乳腺癌患者的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本文将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新定义在乳腺癌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中的临床意义及其防治, 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罗玲  吴凯南 《重庆医学》2005,34(12):1774-1776
目的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槲皮素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槲皮素作用后VEGF、p53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1)槲皮素可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增殖,其IC50为17.59μM。(2)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槲皮素作用48h后,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3)槲皮素作用后VEGF、p53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下调。结论(1)槲皮素具有抑制ER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生长的作用,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2)槲皮素抗乳腺癌增殖作用的可能机制槲皮素下调乳腺癌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使肿瘤细胞的自分泌因子作用减弱;下调MTp53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将乳腺癌细胞阻滞于G0/G1期,不能继续增殖。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女性,42岁,确诊右乳腺癌后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行 TEC (表柔比星75 mg d1,多西他赛75 mg d2,环磷酰胺500 mg d3)方案化疗(21 d方案,共6疗程)。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首次入院及每次化疗前检测空腹血糖均正常。TEC方案化疗第6疗程前(第5疗程结束后18 d),入院查空腹血糖为5.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4%;口服葡萄糖耐量(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 OGTT )检查: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30 min:12.1 mmol/L,餐后1 h:13.0 mmol/L,餐后2 h:12.0 mmol/L;体重60 kg,身高158 cm,请内分泌科会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由入院的普通饮食改为糖尿病饮食,输注糖水时添加胰岛素拮抗。患者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注意饮食和体重控制,适当的运动。乳腺癌系统治疗半年后体重58 kg,再次复查OGTT:空腹血糖:4.9 mmol/L,餐后30 min:8.5 mmol/L,餐后1 h:7.4 mmol/L,餐后2 h:6.1 mmol/L。患者糖耐量转为正常,继续每3个月定期门诊随访,每次均复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